康克清:努力推动妇幼卫生工作(1954)
作者:康克清 来源:《康克清文集》,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 时间:19540300
努力推动妇幼卫生工作①

我们妇幼卫生工作者和妇女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保护妇女婴儿和儿童的健康是妇女解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它一方面可以鼓励父母积极地参加国家的各项生产建设,另一方面又可为国家生产建设培育健康的后一代。
几年来,由于中央及各级人民政府对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视与关怀,不仅在法律上对保护妇婴健康作了许多明文规定,而且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积极推进妇幼卫生工作。各地妇幼卫生工作者适应着国家生产建设的需要,根据群众的要求,深入到工厂、街道、农村,以自己所学的科学和技术为广大群众服务,因而使妇幼卫生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开展。比如四川省彭县丽春乡,在没有开展新法接生之前,儿童死亡率占出生总数的百分之十一,其中大部分是因得“四六”风死的,但是从妇幼卫生工作开展以后,儿童死亡率已降低到百分之零点一一。目前全国各地产妇婴儿的死亡率得以逐步降低,妇女在生育方面的痛苦逐渐减轻或解除,这与人民政府对妇幼卫生工作的关怀以及妇幼卫生工作者的深入实际、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不仅使群众认识到新法接生、科学育儿的好处,也从而大大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
但应该说,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的工作还刚刚开始在群众中扎根、萌芽,还有许多做得不够的地方,现仅提出以下两点,希望和各地妇幼卫生工作者及红十字会工作同志们共同研究。
一、我们有些同志对于今天小农经济的农村实际情况,群众生活水平和农村妇女的具体情况还不够了解,以至有些工作要求就不够切实。如训练接生员的工作,往往不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来确定训练人数、选择受训对象。目前受训者文化较低,有的还是文盲,学习时间又较短,而训练内容讲得过多过深,或者偏重课堂讲解,学员听不懂或消化不了。今后必须多采用实地教学的办法,使她们有较多实习见习的机会,不然,学员受训以后仍然不会用新法接生。有些地方采用城市保健站的办法去组织农村接生站,规定接生员半脱产和到接生站值班的制度。在目前,这种作法对于一般的农村接生员是有困难的,因为接生员都是农村妇女,以农业生产、家务劳动为主,接生是附带的,到接生站值班就不能兼顾家务,食宿也有困难。因此往往引起丈夫不满,家庭不和。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就不愿再接生。而且把各村接生员集中到一个站里来,各村的群众要到接生站来找接生员,也因路远感到不如在本村方便。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加之对接生员经常的督促教育不够,就造成了有些接生员学习以后不起作用,或表现了责任心不强:如执行消毒不严引起“四六”风,或是到产妇家去的太迟,孩子早已生下,造成不应有的死亡。我们从目前农村一般情况看来,接生员应以在本村接生为主,乡妇女代表会应该和接生员取得密切联系,给她们以认真的帮助,并协助当地卫生部门、红十字会,在一定期间召开会议,通过这些作法使她们在政治思想和科学常识以及业务技术上逐步提高。
二、也有一些同志,单纯重视医疗技术工作,而忽视了对妇幼卫生常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因此,虽然我们培养了助产士,训练了接生员,但许多群众生孩子时,仍然沿用旧习惯,自生自接或由不懂消毒法的婆婆、嫂嫂甚至丈夫动手接产。这种情况在农村中还是很普遍的。又如有些同志对育儿常识的宣传推广重视不够,像怎样哺育乳儿,怎样预防和护理几种小孩常患的疾病,以及怎样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道理和办法,很少向群众进行宣传。因此,许多父母不懂得如何根据当地的出产品,自己的经济条件,在可能条件下调配孩子的饮食,把孩子抚育得更好教养得更好。以上这些问题是在每家每户,男女老少当中,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就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大力向群众进行宣传。但是仅仅依靠少数干部的力量去宣传,是不可能一家一户地、普遍地使群众懂得科学的道理,这就必须结合各方面的组织和热心人士,共同进行宣传教育。把简单的科学卫生常识和办法交给群众,逐渐做到家喻户晓,只有这样才能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普及工作的方针。比如陕西省长安县的尚村,现在是全国爱国卫生模范村,但在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一年,全村有十八个孩子因病死亡。自从一九五二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来,就是因为宣传工作做得好,做到了“户户动员,人人动手”,妇女们经常保持了厕所、灶房、住房的清洁,讲究了卫生,全村儿童不但没有一个死亡,而且很少生病。由于他们做到了卫生工作和群众切身需要相结合,因而根本上保护了妇女儿童的健康。
今后让我们更进一步团结合作,加强我们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结合实际,积极主动地深入开展工作。我们妇女工作者,愿意向各地卫生部门及红十字会的同志们学习妇幼卫生常识和办法,以便更多地运用妇女组织的力量,向群众进行宣传。并且我们愿意配合各地红十字会,利用各种方法,抓紧一切机会和场合进行宣传。只有把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动员起来,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妇女工作者热切地希望今后和各地卫生部门及红十字会的工作同志取得更密切的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为保护国家生产力,保护第二代的健康而继续努力。

注:①这是康克清为《新中国妇女》杂志撰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