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平等领域的新关切:妇女与科技
发表部门: 发表时间:2020-09-10

前  言


20200910163068.jpg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全球性别平等运动的又一里程碑。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到来之际,性别研究视界特推出纪念“北京+25”专栏,以《行动纲领》12个重点关切领域为主线,全面反映北京世妇会以来,特别是2015年全球妇女峰会以来,我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取得的进展,并对今后发展进行展望。本期推出第六篇:《性别平等领域的新关切:妇女与科技》。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年来,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确定的战略目标和12个重点关切领域仍是当今国际社会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指南。与此同时,性别平等和社会发展领域又涌现出新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和机器人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科学和技术的空前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妇女的工作与生活,也对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妇女和科技虽然不是北京世妇会《行动纲领》12个重点关切领域的专项目标,仅包含在“妇女与教育”的战略目标中,但却被列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五:性别平等和赋予妇女女童权能”的具体目标中,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性别平等面临的亟待重视的挑战。


01 中国妇女在科技领域的新发展


科技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及生产效率,减轻了妇女的家务负担,使大批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弥补了男女两性在体力上存在的差异,使妇女有机会进入以往难以进入的工作领域,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女性的全面发展。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中国妇女在科技领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呈现了一系列新特点。

20200910201920.jpg

一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进入科技领域的女性不断增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至2019年公布的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数据,大专及以上女性受教育程度继续呈稳步递增趋势,尤其是近3年(2017-2019)女研究生占比明显提高,分别为43.69%、45.86%和48.33%。根据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公布的报告,我国女科技工作者约有3600万人(2018年数据),占科技工作者人数近四成,是我国科技大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许多女科技工作者担任了学科带头人、所长、校长及科技企业的领导人,如中国军事医院研究院陈薇院士带领团队率先研制出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撑起中国芯片半边天。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女院士占比也逐年增长,分别达到了6.37%(2018年)和5.17%(2019年),成为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对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科技工作者对“两个一百年”建设目标信心更足,申请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更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女生热爱理工科的学习,积极参加各层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奥林匹克竞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青少年科学营等活动并获奖。例如,获得了“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的15岁上海高一女生谈方琳,应邀参加了2019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成为参会者中最年轻的科学家。

二是女性的科技能力和成就不断得到肯定和承认。

2015年10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2018年3月,中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称号;2019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教授胡海岚获得第12届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IBRO-Kemali)奖,成为该奖自1998年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洲人;2019年11月,清华大学教授王晓云获得未来科学大奖中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成为该奖项创立以来的第一位获奖女性。近年来,受到表彰和奖励的女科技工作者逐年增加,由2010年的25182人,占受表彰奖励人数的27.9%,增加到2018年30230人,占比29.8%。女科学家在国内外频频获奖,引起了全社会对女科学家成就的尊重与钦佩,对女科学家能力的承认与肯定,同时激励青年人以她们为榜样,沿着她们奋斗的足迹,在科学领域施展才华。

三是对“妇女与科技”的关注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后,国际社会对“妇女与科技”议题的关注热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如“数字经济中的女性(Women in digital economy)”“妇女参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Women in STEM)”“数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缩小数字时代的性别差距(Narrow the gender gap in the digital era)”等议题频频出现在国际研究报告和重要的国际会议中。例如,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2018年12月发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性别差距列为“全球性别差距的新战线”。一些重要的国际性别平等机制,如APEC妇女与经济论坛(APEC Women and the Economy Forum)和二十国集团妇女会议(WOMEN 20)自2016年以来,每年的议题和成果文件中都要强调妇女与科技、妇女与数字经济的内容。

中国政府和中国妇女组织也十分重视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与培养。2010年全国妇联启动“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动”项目,并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女性人才成长的意见”提交给国家科技部。2011年科技部和全国妇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要求我国科技领域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实施(1)放宽女性申请青年科学基金年龄到40岁,(2)进一步明确女性可以因生育而延长在研项目结题时间,(3)逐步增加专家评审组中的女性成员人数等政策,提高了女科研人员申请科研基金的积极性和机会,使培养和扶持女科研人员的政策收到明显成效。此外,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以及欧莱雅(中国)四机构,于2004年联合设立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每年评选1次,以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女青年科学家,褒扬她们的科研成就,激励她们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截止2019年12月,共有128位女性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为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02 科技发展给性别平等带来的新挑战


尽管女性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从北京世妇会《行动纲领》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视角审视和评估,科技领域还存在严重的性别失衡甚至性别歧视。

20200910876862.jpg

一是科技领域存在性别隔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学生中,女性只占35%,我国虽没有详尽的高校专业学科的分性别统计数据,但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虽然我国科研人员中女性占比将近四成,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隔离,如女科技人员较多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在工程技术、航天航空、农林牧渔、运输地质等领域,特别是高精尖技术领域、人工智能领域代表性严重不足;在两院院士中,专业和学科的性别隔离也非常明显,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例,女院士也较多集中在医药卫生学部(13.1%)和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11.7%),而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0.8%)、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9%)、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3%)、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3.1%)的女院士人数微乎其微;在科技领域高级别的决策层,男女比例差别更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女性难以平等分享科技的进步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

二是现有的人工智能数据、算法和模式有可能加剧性别歧视。从事人工智能的众多男性开发者倾向于将性别刻板印象投射到机器人上,将科技与人工智能“性别化”,在智能搜索、数据以及算法中复制或推送性别角色定型的信息,加剧性别的不平等;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应用程序的设置中,存在诸多对女性,特别是中老年女性不友好的设计,以及网络内容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等,都会影响女性学习与使用科技的兴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还产生着新型的针对女性的暴力。


03 结语


“妇女与科技”应成为当今性别平等的关切

20200910224867.jpg

随着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国际社会和国际妇女运动越发关注科技领域的性别平等,随着女性在教育、就业、参政、经济等领域的广泛参与和突破,科技领域似乎成为性别平等的最后一块“高地”。中国妇女若要实现平等与发展,借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数字时代有所作为,就必须抓住“女性与科技发展”这个重要议题,将其从“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媒体”等战略目标中单列出来,从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制度、政策、市场、家庭、社区、社会保障、观念行为等方面,深入分析导致科技领域性别差距的原因,改革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打破根深蒂固的性别分工,给科学技术以更多智慧更快发展,给男女两性更充分的参与机会和更多元的角色体验。(请参阅《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妇女与科技’应成为性别平等领域的新关切”)



作者:朱雅兰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处长、一级翻译



策划:姜秀花

组稿:姜秀花 刘伯红

编辑:林丹燕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