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荣:以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引领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与研
作者:孙桂荣 来源:中国妇女研究网 发布时间:2020-03-07 10:25:31

以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引领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与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孙桂荣

    随着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如火如荼展开,理论资源的吸收与甄别愈益成为一个 急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国女性文学界大多采取了以西方各类女性主义思潮为理论来源的写作与研究策略,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以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引领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合法性与总体特征

    中国特色妇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法论上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参照上以近现代社会以来中国妇女运动、妇女解放实践为依托。由于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原因,中国妇女理论的现状还很薄弱,一方面学理性有待于加强,曾长期局限在经验层面徘徊不前,另一方面独立性亦不容乐观,对国外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理念缺乏必要的阐释框架,往往走上盲目肯定或否定的极端。然而,现状的不尽如人意无法掩盖其存在、发展与大力提倡的事实。有批评指责中国妇女理论没有体系或没有完整的体系,这从目前的理论建树尚不完善这个层面来说是中肯的,但完整、统一、逻辑化、体系化不能成为既定的衡量标准,自黑格尔哲学之后,大一统的体系式理论似乎已宣告终结。中国妇女理论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不是先验的和静止的,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具体实践中逐渐构建、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世界妇女理论,它主要有这样几个突出特征:一是本土化,它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现实,并且能够指导这一现实的;二是时代性,它并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经典表述的机械照搬,而是有着内在的与时俱进性,不断发展的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使其容纳了诸多当下性、时效性因素;三是针对性,它并不是普泛意义上的妇女理论表述集合,而是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诉求,针对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女性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尽管有所提升,但仍然无法改变自身弱势身份与边缘处境的男权社会现实;四是包容性,在尊重差异、鼓励多样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女性观,社会主义核心女性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女性观,是女性观中最普遍、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主导价值部分。我国的主流女性观传统上以四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为主要内容,时值今日,在继续发扬推广的同时,还要将自我、自由、自主等原则补充进来,以增强其作用力、亲和力与凝聚力。

    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对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启示作用

    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兼具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原则性与中国性别现实的针对性,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理论资源。对于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同时亦问题丛生,女性主体性愈益彰显但不时也会陷入某种价值误区的当代女性文学创作而言,学理性与应用性并存的中国特色妇女理论有着重要的引领与启示作用。首先,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本土化特征,有利于修正女性文学创作过分和单一地从西方各色女性主义思潮中寻求理论资源的流弊。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思潮,的确提出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见解,而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写作亦更多就此寻求理论资源,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偏颇,像对西方个人的就是政治的、身体写作提法的经验主义理解与过分倚重,造成了极端化、消费化书写的误区,对西方激进女性主义文本的模仿与追随出现了脱离中国现实与女性现实的欧化晦涩迹象等。以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引领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可以规避这一中国文学成了西方理论之实验场的不正常现象。其次,以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引领女性文学创作可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女性观的塑造与培养。女性文学作者、读者数量的大幅提高只能表明女性文学社会影响力的强大,却无法标识出这种影响力的性质提供了一种怎样的女性价值观、性别观、幸福观,是鼓励女性奋斗进取以对抗男权文化的拘囿限制,还是以边缘化的自我表达张扬女性欲望,甚至将性别当做一种权力资本侧身男权世界之中。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在尊重差异、鼓励多样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女性伦理,可以有效解决某些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观的价值偏颇问题,为从根本上提高女性自身素质与社会地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当然以社会主义核心女性伦理引领多样化的女性思潮需要坚持如下统一:女性社会身份与性别身份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主流与多样的统一。第三,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与时俱进性,还能使女性文学直面不断涌现的女性新问题、新现象,永葆对社会性别现实的敏感与活力。像女性雄化问题,在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视阈中不仅是男权文化的厌女症使然,也与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的性别政策及当下女性生存压力的加大有关,而且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以此原创性、流动性视点引领的女性文学实践必定也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性与性别针对性。第四,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强调,使其不仅限于关注妇女权益,而且将男女双方的经验、知识和利益均纳入关照视域,评估所有有计划的行动或领域(立法、政策、方案等)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最终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它的辩证性与全面性可以使当代女性文学创作有效规避恨男人、对男权文化一味逃离等单一和狭隘的女性伦理,自觉疏离某些过于激进的西方女性主义观念,创造出更加鲜活、饱满、真实的女性与男性形象。

    女性文学研究与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建设

    与女性文学创作的情况有些类似,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同样离不开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浮出历史地表之后的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写作一起分享知识禁果,感受文化和历史的压抑,在日益机构化、学院化、精英化的知识体系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当然,其博大精深却也驳杂纷纭的研究现状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研究实践的侧重,重视西方各色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译介整理,忽视本土女性文学实践的原创研究;研究立场的游移,研究视角在有着更多女性关怀色彩的性别立场,与同阶级、道德、人文主义等语词相联系的超性别立场之间游走徘徊;研究声音的单一与派别生成的无力,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内部没有出现持守启蒙人道主义立场的女性话语与后现代主义女性话语的明显分野,围绕私人写作的看与被看之争在中国从女性主义内部的不同派别之争更多地转向了与男权文化传播机制之间的文化之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与理论资源的单一与偏斜是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基于对毛泽东时代阶级议题压抑性别议题的反拨,人性话语体系中的性别差异论对女性文学批评影响很大,从8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大规模地运用以批判父权制为中心的西方女性主义资源。而从与新启蒙主义话语结盟,到对西方女性主义话语的全面借重,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往往忽略了女性解放与20世纪(尤其是毛泽东时代)左翼历史实践之间的关系,甚至马克思主义女性话语在当代中国已成了一种被遗忘的资源。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有效介入可以对女性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做一些调整与修正:1、加强中国特色性别现实与其文学再现的本土社会性别分析;2、加大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文学表述空间与研究力度;3、在继续保持对女性个体、主体、身体等微观身份政治研究的前提下,提升由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引发的政治、阶级、地域、族裔等宏观议题的研究与阐释力度;4、以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体系、分支为学理依据,构筑女性文学研究的内部学术派别,以一种有差异的声音形成女性文学研究多元共生的繁荣局面。反过来,女性文学研究也可以在扩大文化视野、夯实研究基础、充实研究队伍、强化社会性别与文学再现的研究实践等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建设提供更多的学术理解与个案支持。

    本文为中国妇女研究网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自中国妇女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