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承担老年照料的家庭成员提供社会支持
发表报刊:
原刊期号:
作者:
养老,是所有人都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今年两会中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我注意到,今年两会关注养老问题的提案比较多,这个群体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近1.67亿,失去生活能力的大概有900多万人,光靠家庭靠子女根本不是办法,所以政府要在引导方面多做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原长沙市副市长曹亚对记者表示。

“到2040年,中国的老年人将占到1/3。如果是独生子女的话,两个年轻人养四个老人,其压力可想而知。”面对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路南常记商场总经理常玉珍表现出极大的担忧。

唐山市政协副主席沈瑾委员谈及“目前,我国大约有4000万左右7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任何保障,完全依赖家庭赡养。”在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系统、商业化的养老康复护理机构以及社区养老服务等体系结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照料和护理老人的责任更多地落在了家庭成员身上。

今年45岁的林女士曾向记者反映,她因为照顾患早老性痴呆的父亲而提前办理了退休,家里虽然有姐弟4人,但因为自己是女性手脚麻利,做事细腻,所以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的责任就落在她身上。家里同时雇有一名保姆,但因为担心保姆照顾不周,所以林女士还是尽量贴身照料,因此平日很少出门,减少了社交活动,生活变得乏味且焦虑。

全国妇联也注意到,目前赡养老人的责任更多地由女性家庭成员来承担,这就使得她们背负上很重的压力。

对此有切身体会的尚绍华委员说,照顾老人是一个焦灼的过程,不光消耗体力,对老人身体状况的担心和难过也使得自己经常精神疲惫,需要投入很多精力。

尚绍华认为,照料老人的家庭成员要承担来自经济、生理以及情感方面的三重压力。

在经济上,要承担包括照料老人所需的医疗费、生活费等开支,同时,由于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人经常请假、旷工甚至辞去工作,从而导致一些人失去晋升机会。而长期的、高强度的照料压力也会给照料者带来头痛、筋疲力尽、身体疼痛、睡眠紊乱等健康方面的问题。“而情感方面的压力也不可忽视。长期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接触,会给照料者带来许多负面的情感,比如对照料者各方面状况的担心、焦虑,无人理解自己承受的巨大压力而感到的孤独和孤立感、失落、无望、沮丧等等。这会造成照料提供者与社会隔离,同时也使得她们与家人及社会的关系紧张。”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洪天慧委员认为社会应该对这部分群体予以关注,为此,她在两会期间,提交了“为承担老年照料的家庭成员提供社会支持”的建议,她建议国家积极出台相关的社会扶助政策,为承担老年照料的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据了解,在很多国家,家庭成员都是老年人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照料和护理资源。在美国,超过2/3的老人完全依靠家庭成员的照料,家庭成员所提供的照料和护理工作为美国医疗系统节约了至少2000亿美元的资金。

沈瑾委员曾经对济南、大连等地的养老情况进行过专门调研,他认为,不能仅靠建大面积养老院的模式来解决养老问题,“老人聚居会带来很多心理问题,其他老人的身体疾患可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而老年人长久以来形成了很多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是很多老年人不愿去养老院过集体生活的原因。”他认为发展社区助老服务是主要途径,可以按照老人需求提供日托或周托服务。

曹亚委员表示,社区养老的方式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也可以为长期照料者提供短期照料帮助和精神支持,有助于改善照料提供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福利水平。

据了解,目前德国、瑞典、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已普遍实行“家庭照料补贴”政策,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对家庭成员因家庭照料责任而导致的养老金损失进行补贴。北京、上海等地也在进行家庭养老补贴的试点。

所以,提案建议在总结试点地区实践和对国际相关经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根据老年人照料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补贴和服务的同时,对照料提供者的家庭照料劳动给予充分的承认并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为长期从事家庭照料者按月提供照料津贴,以肯定家庭成员长期照料的社会价值,缓解其因承担家庭照料责任而不得不放弃工作或收入减少或陷入贫困而产生的压力。

尚绍华委员表示,“如果国家给予照料者一定的补贴,不仅帮助他们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有助于大家以一种平和幸福的状态来应对老年社会的到来。”(本报记者 李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