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娇能否承载许多“宠”?
发表报刊:
原刊期号:
作者: 任锦敏
邓玉娇能否承载许多“宠”?

今日话题:因为“防卫过当”而刺死当地官员的湖北巴东女子邓玉娇,在被免于刑事处罚、恢复自由之身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她的关注仍然热度不减,杭州一家网站称愿以月薪3000元聘仅有初中学历的邓玉娇做网编,免费培训包食宿;某电影公司想让邓玉娇当演员,拍传奇电影;日前,曾经的“打虎”名人、中科院植物所教授、博导傅德志则宣称要收邓玉娇为研究生。对于这些已经见诸媒体的关怀举动,有读者认为不靠谱,明显不符合邓玉娇的身份和实际,只不过是作秀,而这种借“名人”炒作的行为,正是当下社会浮躁心态的反射。也有读者认为,邓玉娇这样的弱女子,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只要是有助于改变她的生活现状或未来命运的举动,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不应过度指责。

善意不应被怀疑

吕京霞(深圳读者):邓玉娇在被免于刑事处罚、恢复自由之身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她的关注热度持续不减这一现象,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对弱势人群的关心,难道你希望她刚走出看守所大门,就被大家视同陌路,让她再一次感受到世态的炎凉吗?至于说到社会各界为她提供的众多选择如网编、明星乃至深造的机会等,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是对邓玉娇今后的生活或者说对改变她未来的命运有帮助,就值得尊重和肯定。

吕国营(深圳读者):从被关进看守所到被免于刑事处罚、恢复自由之身,邓玉娇无疑是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个坎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后邓玉娇在老家肯定是呆不住了,如果可能,她最好要换一个生活的环境,而来自外界的帮助特别是那些经济发达、社会舆论开放的沿海地区的帮助就显得尤为必要,并且有可能改变邓玉娇的后半生!我们既要关心关在看守所中的邓玉娇,也要关心重获自由的她;既要关心邓玉娇的现在,更要关心她的将来。

吴江(南京读者):邓玉娇最终获得了法律的支持,但是,假如认为她就此走出了案件的泥淖,显然也有些过于乐观。事实上,相比强大的公权力,邓玉娇其实依旧弱小,即便艰难地从法律程序中胜出,与真正摆脱权力干扰、重获自由,其实还有相当的距离,而要弥合这个距离,显然不仅仅是一次胜诉便能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邓玉娇的持续关注,应该说的确相当必要,杭州网站、电影公司,甚至博导傅德志伸出的援手或许并不完全恰当,但至少暴露了对于邓玉娇的法律外保护与帮助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口,哪怕仅仅是一个善意声援,这些做法也不应被过度指责。

季建民(河北读者):一些人对于邓玉娇个人的帮扶,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一件好事。在社会上对于别人的遭遇更多漠不关心袖手旁观的当下,对于他人的帮扶,就是一种可贵的社会资源。有付出就要有回报,这样的规则对于帮扶者同样适用。当我们不再怀疑帮扶者的动机时,那才是社会的真正进步。

帮助需结合实际

董刚(湖北读者)邓玉娇的故事让我们想到了当年的佘祥林。佘祥林被误作杀人犯冤枉入狱,最终冤案得雪,在社会上影响极大,很多人说是要提供帮助,但是真正落实的没几个,大多数都是炒作。邓玉娇值得去帮助,但是怎么帮助需要有一个规划,不是想当然就可以做到的,不符合实际的帮助未必有效,就算不是出于炒作的目的,真心实意想帮助她,真实的行动比通过媒体曝光的方式会更好。

吴兰友(山东读者):有关人士若关爱邓玉娇,应结合其自身条件给予适当的帮助,比如,根据其爱好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为她今后就业提供支持等。就目前的情况看,有些人的帮助好像已超过邓玉娇自身的承担能力,如此帮助难免让人感到在炒作。

武洁(江苏读者):对于邓玉娇而言,突发奇想当网编显然未必是适合她的工作,莫名其妙读研究生恐怕更是博导的一厢情愿。事实上,这一根根伸向邓玉娇的橄榄枝,与其说是出于真心的帮助,毋宁说是在借邓玉娇当前的名人效应在尽炒作之能事。真要是关爱当事人,还请先从当事人的切身需求和实际条件出发,任何虚无缥缈、脱离现实的承诺,都只能是在当事人尚未愈合的伤口上又撒上一把盐。

孙仲(江苏读者):善待邓玉娇,确实难能可贵。但是,如果因为善待邓玉娇而打破相关法则和规定,甚至恩宠过度,引发人们不满、议论纷纷,就有点欠妥了。从目前情况看,收初中学历的邓玉娇为研究生,似乎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和承受能力。社会上比邓玉娇不幸的人多的是,比她更有希望成为合格研究生的人也多的是,像傅德志这样的教授们,是不是都要去平等以待,以示关爱呢?我认为,要想真帮邓玉娇,不必采取收她为研究生这样的方式。

别把“名人”当工具

童叟(深圳读者):一些人和单位之所以对像邓玉娇这样的新闻人物百般热心,当然不是出自“普爱”,而是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或为出名,或为图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些行为带有功利色彩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问题在于:他们炒作是真,帮助是假。制造新闻吸引公众眼球时,信誓旦旦;一旦目的达到,便将新闻人物当作道具扔掉,对他们的心灵造成再次伤害,对公众也是一种嘲讽。

钟青(网友):现在,通过强大的网络及各种人为炒作,什么事都有可能成为异乎寻常的社会大事,什么人都可能被抹上种种色彩。邓玉娇就是经历了如此“洗礼”之后,从一个因防卫致人死亡的普通女孩,到成为传奇。关注弱者是社会良知的体现,但无视弱者的真实能力、不切实际给出种种允诺,则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狂热和病态。

左崇年(安徽读者):那些强加给邓玉娇的各种“荣誉桂冠”,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炒作或作秀,把邓玉娇当成可利用的工具,这种浮躁心态实际上是不负责的态度。和谐社会的建设,不需要这种浮躁心态,把一个“防卫过当”的弱女子当成“英雄”,甚至成为社会利用的工具,实在是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