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职业性别隔离为何仍在继续
作者: 资料来源:缪斯夫人 发布时间:2017-01-05

    你在不经意间或许也看到过类似的新闻标题:《盘点最适合女性的十大职业》、《女生最有前途的十大职业》……其间列举的职业诸如护士、幼师、空姐、HR,这些不仅是人们普遍认为适合女性的工作,也是日常生活中女性劳动者集中的工作。

 

    当然,相似的特征也体现在男性的职业中。为什么女性更可能成为教师?为什么男性就要做警察?这实际上是职业领域中性别不平等的主要表现职业的性别隔离。

    今天借Aaf Levnon和David B. Grusky在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美国社会学期刊》)上的最新研究The Persistence of Extreme Gender Segreg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二十一世纪极端性别隔离的延续)想和大家一起讨论有关职业性别隔离现象的问题。

 

    ​职业性别隔离是什么?
    ​所谓职业性别隔离,是指某一性别的人口在某一类或某一些职业上的高度密集,形成与另一性别人口的职业隔离状态。隔离相对聚集而言,正因为某些职业聚集了某一性别的劳动者,才会产生该性别与另一性别劳动者在不同职业间的隔离状况。职业性别隔离不仅是性别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影响还涉及与所进入职业相关的晋升机会,生活方式等。

 

    通常,劳动力市场上职业性别隔离的程度越高,男女在不同职业中的分布越不均衡,所获得的经济和非经济资源就越不平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教育上赶超男性的现象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女性的教育优势仅有限地转化为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其中之一就是延续至今的职业性别隔离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以美国为例,二十世纪国内女性运动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所创造的成绩几乎是任何一个世纪都无法比拟的,它使得女性这个超过半数的群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赢得了选举权,婚后保留自己姓氏的权利,以及离婚的权利。她们可以选择在各行各业工作而不受性别标签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正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高薪且传统上男性集中的职业使得性别收入差异一度减少。然而2000年后性别收入差异的变化缓慢,几乎进入停滞状态。美国全职工作女性平均年收入中位数占男性平均年收入中位数的比重一直在78%-80%浮动。1963年美国劳工部妇女管理局总统委员会在有关女性地位的报告曾指出,1961年男女在职业分布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全职女性平均工作收入仅为男性的60%。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职业的性别隔离仍是形成这种停滞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女性劳动参与率逐渐升高,女性平均教育程度、高等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等甚至超过男性,劳动力市场职业的性别隔离却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至2011年仍旧有约40%的女性(或男性)转换职业类别才能达到男女在职业间分布的平衡。

 

    为什么在21世纪性别隔离依然如此严重?是什么导致性别隔离程度在某种职业比其他职业更极端?对于性别不平等,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因素令其在工作场所中更容易受到性别隔离的影响?或者是否存在某种偶然且特殊的力量迫使它们自身在一个职业产生的决定性时刻就决定了该职业的性别类型?这些问题引人思考。可以确定的是,既然可以持续几个世纪,性别隔离现象绝不是偶然。

 

    多数职业性别隔离的研究表明当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专业技术行列,通过职业大类(比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公人员,销售人员,工人,农林牧渔业劳动者)所得到的职业性别隔离程度是减少的。然而需要提及的是,尽管大类间性别隔离有所减少,但是大类内的性别隔离几乎没有变化。

 

    以专业技术大类为例,女性大多集中在护士,律师助理,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等(更多得与养育照顾相关的,对职业技能要求较低)职业,而男性大多从事专科医师、律师、工程师、大学教授、电脑程序员等(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的)职业,这种基于职业细分类的性别隔离持续现象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    哪些因素导致了职业的性别隔离?
    ​早在2004年,Charles和Grusky就指出职业性别隔离现象是两个相互区别但又彼此联系的文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这两个因素一个是本质主义推断(essentialist presumption),即男女对不同职业品味和偏好等差异造成了男女最终所从事职业的差异。另一个称为纵向推断(vertical presumption),即男性被认为更有能力,更有担当,相比之下,他们更适合从事要求更多人力资本投资的职业。

 

    基于Charles和Grusky(2004)的研究,Levanon和Grusky在文中进一步对本质主义推断和纵向推断给出了更加具体的定义。作为一种信念,本质主义推断强调性别问题上的生物决定论。就职业性别隔离的产生和持续,本质主义背后隐含的故事是:男女生物性的差异造成他们从事职业的不同,女性所适合从事的职业恰巧收入和声望都低,而男性所适合从事的职业恰巧收入和声望都高。

 

    如果劳动力市场已被本质主义渗透,那么职业性别隔离则因为男女在生物上的差异而被合理化,从而令性别隔离现象难以改变。纵向形式表达的是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使得他们更能胜任那些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职业。

 

    从表面上看,纵向形式所传递的意思与本质主义非常类似,它们之间的重要差别在于,这里所表达的男性优势是指在排除了所有本质主义效应(比如,女性因为承担更多家庭责任而选择进入低收入低声望的职业;以及女性因为社会网络限制、歧视等其他因素被分配到了低收入低声望的职业)之后的男性优势。当然,关于纵向形式推断确实存在许多争议,它的存在形式并不独立于本质主义,但这里我们暂且不考虑。

 

    与以往研究不同,Levanon和Grusky对本质主义进行了区分,从身体能力本质(比如,力度、强度、精细程度等)、分析能力本质(比如,数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互动能力本质(比如,技术能力,权威表达,社交能力)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纵向推断,本质主义推断无疑解释了更大部分的职业性别隔离。

​    结语
​    那么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二十一世纪职业性别隔离程度仍如此严重?答:该现象很大一定程度归因于本质主义观念,即,职业的性别隔离主要是由于男女的生物性差异而致。本质主义将性别隔离状态合理化,短时期内很难改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保持乐观,个体的成长都是生物性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不是,它既非内在,也非固定,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结果。胡姝博士曾与我们分享的一篇文章Powerful Women: Does Exposure Reduce Bias?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女性在职业中的天花板效应主要在于大众对女性领导力的偏见,因此核心问题是如何打破偏见。

 

    尽管职业性别隔离现象存在,但是女性进入男性主导高收入高声望的职业比例尽管小但并非为零。通过增加女性曝光率来不断修正大众对女性能力的认识便可逐步改变有关性别与领导能力的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