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汉班 归根结底是性别不公下的产物
作者: 资料来源:快评社 发布时间:2016-12-20

  导语:继名媛班、淑女班之后,上海南京一带兴起了男子汉班。以性别划分课程、区别教育,看似是为了解决男孩危机,培养男子气概,如果单纯地从因材施教的方向考虑,男女分班是一种尝试,但是从培养男子汉的方向考虑,则堕入了性别偏见当中。所谓男性应该具备的特质与女性应该具备的特质,都是性别不公下的产物。

  解决阴盛阳衰,纯男班能否培养男子汉?
  受个性教育缺失、独生子女受溺爱、流行文化等影响,男性缺少男子气概的现象愈发突显,由此衍生出的流行热词小鲜肉花美男也风靡一时。许多教育专家呼吁,要对男孩儿进行性别教育,挽救社会的男子气概。近日,为了从小对学生进行男子汉教育,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上海推出国内首本小学男生性别教育教材,这也让男孩危机再成热点话题。
  近年来,许多学校推出了男孩班、父子课堂,但收效甚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男孩危机的出现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与考试制度下,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女生比男生更细心,自控力强,擅长记忆,更容易考出好成绩、进入好学校。而男生粗心好动,在学习和生活等规范方面不如女生,致使男生长期处于劣势,长处难以得到施展。但是,单纯的恢复男中和女中并非解决教育中阴盛阳衰问题的唯一方式,男生女生隔离教育需要谨慎对待。
  储朝晖解释,早期的男中、女中的确出了不少大家,但那与当时传统的男女有别的社会环境有关,如今这样的社会背景已经不存在了。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男女分开教育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可能主要体现在近期的考试分数和学业水平方面,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于男孩健全人格的养成可能会有一定的伤害。
  如今正在尝试的男子班和女子班,多数选择开设一些体现性别特点的课程。对此,储朝晖指出,如果学校想尝试性别教育,可以尝试通过开设一些选修课的方式来解决男生和女生不同的课程需求,大可不必走隔离教育。

  因性施教,机械的性别标准是学生发展桎梏
  以性别划分课程、区别教育,看似是为了解决男孩危机,培养男子气概,如果单纯地从因材施教的方向考虑,男女分班是一种尝试,但是从培养男子汉的方向考虑,则堕入了性别偏见当中。
  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性格上的差异。对男女性别上的社会要求不仅无助于性别平等,而且阻碍了性少数群体的性别认知。所有对性别上的刻意要求,最终都变成了性别压力,不仅男性在其中苦不堪言,女人也要承担相应社会期待。重点培养女孩阴柔之美和男孩阳刚之气,这样的教育实验或许会使性别教育打上男权刻板烙印,透露更多的大男子主义。
  淑女班、男子汉班这类因性施教的分班,本意是想针对男女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有倾向性的引导,无论是针对男性的课本《小小男子汉》,还是给男生班额外增加体能训练,都是针对男性气质的培养。但现代社会中的传统分工并不像过去一样,有非常明确的男主外女主内。尤其人在少年时期,人格还未定型,未来有多重可能,技能和体能的联系不应以性别来划分,而应以兴趣为导向。况且,坚毅、吃苦、担当、认真、责任心强,这些是优秀的社会人共同具有的品性,在这一点上,并不因为性别而产生差异。
  因性施教,机械的性别标准会成为学生们发展的桎梏。并且,流水生产线一样培养的淑女班、男子汉班是否能培养出真正的淑女和男子汉?男子汉的精髓远不是强健的体魄那么简单,细致、耐心、抗挫折的培养也是进取的一部分。男子汉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男子汉班打造的是阳光男孩的形象,勇敢、积极,避免出现娘娘腔。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最近的电影《血战钢锯岭》,男主人公小时候因为施暴受到心灵的惩戒,再加上反感酗酒的父亲对母亲家暴,他开始虔诚遵守基督教的信念,永不杀人。二战入伍后,文弱的男主人公被称为玉米杆,因为拒绝使用枪,这被同伴们视为胆小懦弱,直到钢锯岭一战,他手无寸铁奇迹般救了几十人,大家才意识到男主人公内心有无限的力量。
  对于身处严峻就业形势之下的高校女大学生来说,学习化妆与服饰、礼仪与形体、步态与气息、女性魅力与气质、琴棋书画等方面的课程,无疑是一种知识的丰富、性情的陶冶,更是为将来的顺利就业积累资本,可是要想真正成为窈窕淑女,仅仅依靠一种短期的集中培训断不能实现。良好气质的形成与个人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生存环境、个人阅历,甚至脾气性格、处事态度等息息相关。再者,何为淑女本身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它只是一个概念。如果盲目将成为淑女视作其人生目标,那么任其再怎么模仿、盼望,也终究抹不掉刻在其脸上的那个俗字。

  男子汉班,归根结底是性别不公下的产物
  在我们周围,男性中不乏性情温柔平和、喜欢烹饪、不爱出门闯荡的人,也有很多热爱运动、喜欢爬山涉水的女性,做家务、打拼事业、健身锻炼等等,早已退去了性别标签。在现代社会,烹饪技能等家务劳动并非女性专利,也不能因为女性被认为擅长就视之为女性工作。男性分担家务劳动既不是凑热闹,也不只是帮助妻子,而是个人应有的权利,更是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
  淑女班或许不是高校设定的称谓,但是对于一个几乎全部是女性参与的、旨在教会女性做家务的课程而言,高校通过考评加分的制度化方式进行鼓励,就在客观上强化了女性的服务者角色,并且将家务劳动这一男女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固化为女性责任。这种制度化加分政策,实际上会给女性带来不利的后果和影响,属于间接的性别歧视。而新推出男生班、男子汉班,同样也是性别不公下的产物。
  社会对男子汉有什么特殊要求,也一定会有相应的要求加诸女人身上。如果男子汉班的男生们从此加深了性别自我认同,更会强化他以男性视角来看待世界和对待女性,有些人或许会在性别歧视的路上越走越远。男子汉班、淑女班,本着美好的心愿来塑造更好的人格,但往往陷入了性别的刻板印象,从长远看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