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生活:小康社会建设新视角论坛综述
作者:高雪玉 姜佳将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6-08-01

  性别与生活:小康社会建设新视角论坛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共同举办。

  2016年4月,我们收到了关于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举行论坛的通知,即向中国社会学会秘书处递交了论坛的申请。4月25日,获中国社会学会批准,正式设立性别与生活:小康社会建设新视角分论坛。

  本论坛共收到参会年会论文35篇,从中选出参会论文33篇,论坛发言论文20篇。论坛参会者50人左右,来自高校、党校和社科院系统,身份包括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助理研究员和在读研究生。

  根据中国社会学会秘书处关于评选优秀学术论文的要求,论坛向大会推荐了三篇论文参加优秀论文的评选:浙江省社科院姜佳将等的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进展比较叙略、西安邮电大学杨柯的反家暴政策制定中妇女NGO参与模式研究和浙江省社科院王平的婴幼儿抚育中父职参与的影响因素:认同、资源与经历。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王金玲主持,并致开幕词。闭幕式由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文峰主持,并对论坛作总结发言。

  本次论坛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开展,会议为期一天,采取大会主题发言、分主题讨论、评论人评论和发言人回应等形式进行主题探讨。

  本论坛根据收到的参会论文的内容进行了归类,分为四个单元四个时段进行研讨;每人发言时间为10分钟,大会评论、提问、讨论时间为8分钟。

  第一单元:性别与政策

  本单元主要探讨性别视野下的家庭政策研究,涉及发展型家庭政策、反家暴政策、育儿政策、教育政策等议题。

  1、反家暴政策制定中妇女NGO参与模式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基于政策网络理论构建了一个结合宏观结构层面与微观行动层面的整体分析框架。通过对妇女NGO参与反家暴政策制定过程的详细考察,本文提出妇女NGO政策参与的模式为服务支持型参与模式,其特征分别为综合性、联动性、敏锐性与复合性。

      2、婴幼儿抚育中父职参与的影响因素:认同、资源与经历利用对12个正在抚育婴幼儿家庭的访谈资料,结合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对婴幼儿抚育中父职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以父亲和婴幼儿的亲密关系为维度,概括了父职参与阶梯的五种形式,并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父职角色认同、家庭育儿资源和父亲育儿经历是父职参与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本研究在归纳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婴幼儿抚育的多米诺骨牌模型,用以解释不同类型家庭中父职参与的发生规律,并指出增加父亲对父职角色的认同,促进家庭分工性别平等,改变家庭中承担育儿压力的顺序,是提升婴幼儿抚育中父职参与的根本途径。

  3、冲突与调适:发展型家庭政策供需失衡与变革优化认为,由于现有家庭政策供给与发展型家庭福利需求的失衡,中国家庭凸显出工作家庭冲突、风险应对能力脆弱之弊病,进而产生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当前中国发展型家庭政策供需失衡表现为政策价值考量失当、政策目标定位偏差等方面。基于此,中国发展型家庭政策亟待有针对性的厘革和优化,家庭结构的差异性和发展程度的差别化需要有分类指导、均衡服务的政策支持。研究旨在探索通过对话式、精准型、人性化的制度安排,构建一套发展型家庭政策变革优化的配套路径框架。

  4、新发展理念下女性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供给侧叙事语境下的女性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进行分析,科学地评价并回答了为什么以供给侧为引领进行女性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契合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发展的重大创新,适应我国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理论问题,并且就如何实施女性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发展思路:关键在于处理好相关关系,形成女性职业教育良性增长的长效机制;改革好女性职业教育结构中投入与消费、分配结构、总需求结构等重大结构性问题;加强女性职业教育需求侧与供给侧管理、短期和中长期政策、关键领域重点问题和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的协同性。

  5、中国近代贤母良之辩妻提出,随着中国近代女子正规学校教育的出现,中国传统的女子贤良观在西方、日本等国家妇女解放与妇女教育的观念冲击下也逐渐发生着改变,开始出现了贤母良妻的提法。但不同的人们却对贤母良妻观有着四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主要传承了封建传统女子价值观的传统贤母良妻观、完全抛弃了传统女性妻子母亲角色的超贤母良妻观、以传统家庭责任为先社会责任为后的改良贤母良妻观和以梁启超为首倡导的救国为先、相夫教子并举的贤母良妻主义。

  第二单元:性别与发展

  本单元主要对性别与男性气质、生活方式进行了梳理与综述,并从实证出发研究了男女校长、高知女性和马来西亚台湾太太的性别再造与性别差异。

  1、国外非传统业男性气质研究述评通过文献研究,介绍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状况和成果。由于男做女工,非传统业的男性,遭受性别身份的质疑和挑战,这一男性群体需要不断地通过策略手段重建自身男性气质,因而其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其男性气质不同于支配性的男性气质。正因如此,传统的性别气质理论和性别角色理论无法对这一群体的性别气质进行解释,非传统业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需要运用做性别的研究视角,解释男性/女性、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差异性、以及其与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西方男性运动的影响,关注男性气质受到的创伤,及其背后所这涉及到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非传统业男性气质的研究在与女性主义研究的冲突与合作中,开创性别研究的新局面。

  2、上海市初级中学校长的性别差异:一项抽样调查研究通过对上海市初级中学校长的抽样调查,发现男女校长在年龄、任职年限、所在学校的性质和区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此同时,女校长在领导风格方面,具有一些不同于男校长的地方。我们应该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个角度,审视男女校长在分布和领导风格方面的差异。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校长职位的工作压力,对改变女教师教书男教师管理的现象保持审慎态度。

  3、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进展比较叙略认为,生活方式从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复苏也逐渐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目前世界范围内生活方式研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既有理论嵌入实证研究,以及从实证研究中提取新的理论框架。本文梳理了生活方式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史,及其惯用的相关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并且进行了中西方的比较,最后我们提出了在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生活方式研究可能的几条研究路径。

  4、意义生产和性别再造:高知女性生存困境个案研究从社会性别论的视角探讨了一位现代高知女性的生存困境,她的身体疼痛作为表征凸显了现代性个体自我同一性的难题。个体化进程中独立女性的艰难不仅源自国家、市场、传统等话语中处处显隐的性别机制,也来自这一机制与阶层、出身、地域、年龄等因素的相互叠加因应。迄今为止,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进行学术创造以及家庭当中的两性斗争(和联合)方面仍面临性别不平等所带来的压力,影响了女性的自主选择和独立平等的性别意识的生成,使得女性对于自由生命意义的追索、以及女性作为第一性的再造工作任重道远。

  5、马来西亚台湾女性配偶的跨域生命经验鉴于学界鲜少关注台湾女性移往东南亚国家的情况,由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口述历史,探索半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台湾太太跨域移动的生命经验。本研究试图描绘台湾太太融入当地的经验,探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及人际网络在过程发挥什么作用?当地华社又是如何看待台马联姻?作为持续发展的移民现象,来自不同世代、地区的台湾太太个案,代表着不同类型的女性移民身影。台湾太太的离散/归返经验,将有助于国际移民理论的建构。

  第三单元:性别与健康

  本单元从性别与健康出发,运用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方法,探讨性别与生育健康、孕产行为、心理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与差异。

  1、我国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研究综述在对2009年-2015年国内关于生育意愿的相关文献和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概述这一研究领域在该时间段的成果,以实现以下目标:一是为关于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提供导向和指引,二是为提高我国当前生育政策实施效果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发现:新生代群体在生育意愿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生育意愿方面的差异性并不明显;文化程度、教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生育意愿更倾向于不同个体的自主决策行为。

  2、城镇就业人群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城镇已婚就业人群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职业结构、时间分配和性别观念与两性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女性期望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低于男性;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更具社会性,男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更具生物性。此外,时间贫困对两性生育意愿均有制约,时间自主性强生育意愿也更强;而时间稀缺仅对女性有影响,性别观念更现代的女性较倾向于将闲暇时间为己所用而非生育子女。

  3、从权力话语视角看孕产行为的转变以重庆Z村为例认为,孕产行为经历了从在家生产到医院生产的这一转变过程。其中在家生产经历了由旧法接生到新法接生的转变,到医院生产最初是从去诊所生产开始的。国家通过建立和推广孕产体制机制,特别是培训接生员的成功实践,以专业知识作为权力话语的基础,并辅以计生、优生等相应制度政策,引导人们转变了孕产行为。

  4、对一位女性生命历程中患精神疾病经历的社会性别分析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描述了一位曾患精神疾病女性的生命历程,并运用生命历程理论原理对这位女性的生命历程进行社会性别分析,揭示了患精神疾病对女性生命选择的影响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性别问题。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恶化了女性的处境,女性在受教育方面的选择权被家长制的权威所剥夺,但现代女性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运用个人能动性进行抗争,试图协调父权制文化与自我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5、社会行动与身份认同生活方式视角下的知青研究从生活方式(Lifestyle)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和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讨论知青群体普遍存在的高度身份认同问题。行动是社会学分析的基础,进一步地,个人/社会行动也可以看作个人/群体生活方式的表征,因此,通过梳理理论和知青个案分析,我们试图建构一个集体记忆社会行动生活方式身份认同的解释框架,希望能够对作为社会学背景下知青研究新方向进行一次粗浅的尝试。

  第四单元:性别与平等

  本单元从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出发分析二孩生育、非正规经济中的女性实践、女性人力资源、政治参与、经济地位中的性别与平等。

  1、生命周期视角看职业女性生育二胎的社会支持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及研究文献、数据,探讨影响女性生育二胎的主客观因素,为她们选择生育二胎提供政策建议支持。对女性而言,生育二胎不仅仅是从头再来一遍,她们会考虑生育者本人的养育负担,二胎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还会评估影响生育的外在条件,分析家庭及外部支持二胎生育的人力资源,包括关键支持者:女性长辈等问题。

  2、市场化与农村非正规经济中的女性实践基于F村流动餐馆的实证研究以F村新近出现的非正规经济形式流动餐馆为例,在市场化的视角下考察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描述它的运营模式,从性别实践和小康社会的角度剖析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女性和整个农村社会的意义,同时提出对其进行扶持、监督的对策和建议。流动餐馆的出现和发展是女性群体将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经济发展诉求相结合的典范,既反映了女性群体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实践的创新,从性别发展的角度丰富了女性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作为;又反映了近年来农民合作行为中以劳动为交换资源、周期长、等价性弱为特征的换工逐渐被以金钱为交换资源、周期短、等价性强为特征的雇工所代替的现实,从侧面说明了在市场化的影响下农村社会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可能性。

  3、农村女性实用人才资源开发调研报告认为,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大量外流,使农村老龄化女性化儿童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使妇女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新农村的主体建设者。因此,加强农村女性实用人才开发,政府要广泛宣传引导,提高认识,形成有利于农村女性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浓厚氛围;尽快建立多层次农村女性实用人才信息库;培养种类较为齐全的女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合资源,形成培养、开发农村女性实用人才的合力,解决碎片化问题;激励扶持,激发农村女性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4、城市女性居民的社会资本对个人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CGSS2010的数据以3450名城市女性居民为样本探究了社会资本对城市女性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笔者将城市女性居民在社会资本方面的积累划分为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社团参与三个方面。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变量的前提下,笔者构建了社会资本与选举政治参与、日常政治参与和抗争性政治参与这三种政治参与类型的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对城市女性居民日常政治参与发挥显著作用的是社团参与因子,对城市女性居民抗争性政治参与发挥显著作用的是亲朋好友信任因子、互惠因子和社团参与因子,部分验证了研究假设。

  5、经济领域性别平等趋势的中外比较研究采用经济领域性别平等指数测量方法,对2006-2015年中外十国经济领域性别平等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十国经济领域性别平等程度均有所提高,国际排名升降不一。中国经济领域性别平等提升幅度最小,国际排名下降幅度仅次于韩国,其中,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的性别平等趋势恶化,职业发展的性别平等趋势明显。针对国内外促进性别平等的经验与不足,建议中国完善与平等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就业性别歧视监管力度,提供平衡工作家庭的社会支持。

  本论坛通过对四个单元议题的深入、激烈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各位参会的老师都十分珍惜年会这个展示自己学术水平的平台,在论坛上展示自己的才能:每位发言的老师都在会前做好了自己演讲论文的PPT;每个单元的主持和每篇论文的评论老师,在会前根据论坛发的论文集,认真地准备好自己的主持及评论工作;在提问、讨论时间,针对发言老师的论文,与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商榷之处;发言老师对大家所提的问题,做了相应的回应。

 

  (作者单位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