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首届性别社会学论坛“性别社会学的本土化:理论、方法与实践”在京召开
作者: 资料来源:中国妇女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5-25

 

   

    2016年5月22日,由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的《社会学研究》首届性别社会学论坛性别社会学的本土化:理论、方法与实践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十余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就理论层面如何提升本土化概念和回应本土化问题,在方法层面如何结合中国当下的阶层、代际分层现实融入多维/交叉视角,在中国社会史探究和当前经验研究实践中如何贯穿性别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南京师范大学金一虹教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结合本土经验提升本土概念的范例,她结合自己在苏南农村的多年实地调查经验指出,尽管西方学者认为父权制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已过时,但从中国的现实经验来看,父权,尤其是介于私人和国家之间的集体/村落父权仍然是具有生命力的本土化研究概念,值得继续深挖。其他学者也都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本土化议题,如复旦大学沈奕斐副教授结合其性别视角的家庭研究讨论了源自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模型的战略性性别利益和结合中国女性实际生活处境的现实性性别利益在中国呈现出的张力,指出两种利益的沟通和对话应成为现今性别研究和教学的重点;北京大学佟新教授针对当前高校校园中对女学生的性别建构对女性发展的消极影响,提出应改变大学校园中的性别社会化机制;新一代的学者肖索未、杭苏红、范譞、朱依娜等也分别就推动性别的关系化建构、建立性别研究的理论主体性、关注早期教育机构中性别社会化机制以及新制度环境下女性科研人员成长的影响机制等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倡议。

    尽管各位学者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家在讨论中达成了一点共识,性别社会学要突破本土化困境,获得本土化的发展,应积极嵌入于现实情境之中,结合田野经验,运用多维/交叉理论的视角带入主流的研究话语,逐步在宏观的研究领域中确立性别研究的主体性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