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集锦 | 共同富裕背景下妇女发展研究
作者:倪婷 黄桂霞 资料来源:性别研究视界 发布时间:2023-01-18

2023年1月4日下午,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共同富裕背景下妇女发展研究”专题论坛以线上方式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河子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梧州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妇联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妇联组织的17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乡村振兴以及妇女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部署安排,系统探讨了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妇女发展问题,提出切实的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妇工委主任曹立在致辞中指出,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以新气象新作为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刻,讨论妇女发展和共同富裕问题,对于学习和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推进共同富裕、推进妇女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妇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者和受益者,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主体。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和男女平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发展,把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同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为妇女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论坛聚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进程中妇女经济权益保障、妇女创业就业、妇联组织作用、乡村振兴中妇女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深化当前共同富裕研究,进一步促进妇女全面参与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农村妇女经济权益保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教授王静提出,保障妇女经济权益是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当前农村妇女在平等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土地征收或征用安置补偿权以及平等就业、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等领域的权益保障状况仍有较大完善空间。她认为,提升农村妇女经济权益保障水平,需要提供产业扶持、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制度保障,发挥党委领导、妇联负责组织、产业赋能、金融扶持、基层保障合力等。同时,还应加强依法维权,进一步发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在维护妇女经济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逸报告了与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赵媛、江苏省妇联一级巡视员张勤合作开展的妇女事业发展测度及障碍因子分析。研究基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主要领域,从教育、健康、参与决策管理、经济、社会保障、环境、法律7个维度,运用熵权 TOPSIS 模型,对妇女事业发展测度及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2013年、2019年截面数据评估各省份妇女事业发展水平,发现妇女事业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部分省份升降序变化明显,不同年份制约妇女事业发展的障碍因素有所变化,但社会保障始终是影响妇女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师大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中心副主任张莉莉报告了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联络合作处副处长邵丽丽、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首席专家杨贵平合作开展的乡村振兴中农村妇女带头人领导力提升策略研究。她提出,妇女参与能够更好地实现村庄的有效治理与和谐发展,但也面临挑战,如随着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解决妇女问题的紧迫性、外显性降低,农村妇女留守承担着巨大的家庭责任和劳动负担,农村妇女缺乏独立自主和权力意识,竞争、参与意识不足,农村女性带头人的培养也有缺失,这都影响了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能动性和持续动力。要探索乡村妇女带头人需要的领导力要素以及提升策略,在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培养农村妇女带头人,提升她们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让乡村更好地看到女性,让“她力量”能够成为乡村振兴中真正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山东女子学院妇女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教授王慧在专题问卷调查基础上,探讨了新冠疫情下女性的工作、家庭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影响。调查发现,在常态化防控时期,家庭关系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消减,但疫情对工作和家庭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依然呈现扩大效应,对女性工作的消极影响显著不利于女性负面情绪的缓解。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女性就业压力和风险亟需得到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界的关注和关怀,需要更具包容性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在此背景下,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刘旸探讨了女性创业者的数字劳动及赋能问题,基于85位女性创业者的案例与文本,分析了数字经济下女性创业者的年龄、行业、创业地点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从创业动机、主体身份认同、行为逻辑方式三方面勾画了女性创业者的特征,进一步提出数字经济下女性创业者的赋能路径,即降低女性创业门槛,激发个体参与意愿,提升数字媒介素养,发掘女性科技人才,构建自我效能,依托家庭等关系网络,弥补创业经验及知识的不足。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卓报告了与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梦鹤合作的南疆农村女性就近就业及效应研究,以可行能力为视角,对就近非农就业对南疆农村女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就业促进南疆女性获得多种可行能力,各种可行能力间形成良性互动。就近非农就业将南疆女性就业的积极效应从个体拓展到家庭和乡村,但也使“就业—务农”冲突更加凸显,婚姻、家庭等传统文化因素对南疆女性就业机会和能力的负向影响变得更为隐蔽。南疆女性就近非农就业面临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和传统性别观念制约、主体意识不足和自我认知缺陷等深层次障碍,要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培养农村女性主体意识和可行能力等方面提升女性就业机会和能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邓莉从哲学层面探讨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参与的重要性。共同富裕要求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让每个人享有充裕富足的生活。她指出,妇女参与和实现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实现妇女自由全面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社会生产、科技进步为妇女参与共同富裕、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男女平等观念成为社会共识,法律政策切实保障了妇女的平等权利。基于女性视角探讨共同富裕问题,要改变以男性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打破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结构性男性偏见。同时,共同富裕对女性研究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命题,要关注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女性的特殊困难,围绕女性生存发展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实现男女平等和女性充分发展。

深圳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晓雯报告了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祝平燕合作开展的赋权理论视角下女性创业路径研究,研究以李子柒短视频直播为例,对女性创业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发现,李子柒在创业过程中的多重赋权路径叠加,助推其创业成功。自我赋权方面,精准定位并打造个人IP。社会赋权方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满足了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收到良好社会效益;自媒体领域下受众群体赋权,使粉丝产生认同和归属感,短视频及互联网等技术赋权助推更为广泛的传播。文化赋权方面,向世界呈现独特中华文化,向大众呈现多样文化元素,取得共鸣和认同。赋权理论视角下女性创业要立足市场需求,评估自身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依托文化内核,引起用户共鸣,抓住时代红利,增强自身韧性。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研究生王红报告了与石河子大学国佳秀合作开展的农村女性短视频自我呈现研究。以甘肃农村女性短视频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拟剧理论视角对农村女性在短视频中的自我呈现进行了分析。在内容上,农村女性在短视频中呈现出创作美、欣赏美以及捍卫生活的能力;在运营策略上,运用积极与他人互动、互相迎合、理想化表演等“印象管理”策略。农村女性以短视频方式进行自我呈现受到社会文化和相同境遇女性群体的推动影响,具有应对枯燥生活、满足自我展示、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宣泄心中情绪等需求因素,反映出农村女性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增强、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交往的意愿和积极性正在上升。

梧州学院管理学院讲师覃海丽报告了与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范向丽合作开展的家庭支持对乡村女性旅游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对影响乡村女性旅游创业意愿的家庭支持型因素进行了探讨。乡村女性创业面临资金、人脉等资源的缺乏、家庭—工作角色的冲突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等挑战和障碍。家庭能为个体资源、情感及经济等方面提供支持。研究从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两个维度构建了以感知希求性、感知可行性为中介变量,创业意愿为结果变量,社会性别观念作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模型。研究发现,家庭对乡村女性情感上的支持更能激发其创业的渴望和信心;家庭资金、人脉等工具性的支持直接影响乡村女性创业意愿的产生;乡村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越趋于现代化,家庭支持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就越弱。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桂霞以四省市移风易俗调研为例,探讨了村民自治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从调研结果看,各地尤其是移风易俗试点积极落实中央及各部门关于移风易俗、村民自治等政策措施,通过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高价彩礼等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红白事申报承诺制度、搭建保障平台,建立正向激励政策和监督举报制度,村干部模范引领和村民典型示范强化引领示范,村民自治组织开展宣传倡导、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等,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新风俗逐渐形成,红白事费用降低,流程简化,更好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发展,以良好的乡风推动乡村振兴。但仍存在需进一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如村民自治与制度政策的衔接转化、移风易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裂痕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王晓莉探讨了妇女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贡献。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明确要求,《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强调妇联等群团组织应当发挥优势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全国妇联全面落实中央要求,在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基层妇联组织面向乡村、企业、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拓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拓展工作领域,为提供更有效的乡村公共服务创造了条件。北京益创乡村女性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广东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等民间妇女组织,通过赋权农村妇女,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与组织化水平,破除农村女性困境,开展养老育幼等村庄公共服务,通过推动性别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改变村庄风气,助力乡风文明,打造产业融合新业态推动产业振兴,有效助力了乡村全面振兴。

湖南女子学院商学院本科生张妮报告了与湖南女子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范征合作开展的湖南省农村妇女创业教育路径研究。通过“三下乡”活动对农村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运用模糊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农村妇女创业教育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和指标体系建构。研究发现,影响农村妇女创业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三个:以交通状况、制度规范、机会公平三个指标为主的外部环境,以身体状况、传统文化、文化程度三个指标为主的自身条件,以风险抵抗、资金筹措、家庭影响三个指标为主的家庭因素,其中外部环境中权重最高的是机会公平,自身条件中权重最高的是文化程度,家庭因素中权重最高的是资金筹措。为此提出进一步加大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实施力度、构建农村创业教育体系、汇集社会各方力量进行帮扶、加强农村妇女自我提升等建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赵乐报告了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孙金菊合作开展的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2-2021年中国妇女贫困研究重要文献进行了分析。三十年来,中国妇女贫困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等三个阶段。从发文机构属性上,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研究院所,从研究对象、成因探究、地域分布、解决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在理论内涵、贫困类型、性别差异与致贫因素及反贫困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贫困研究要从建立健全性别贫困识别体系、完善妇女多维贫困研究框架、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妇女相对贫困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林建鸿报告了与段洪美、黄玉凤合作开展的关于农村老年妇女数字生活心理的研究。研究以智能手机使用为例对农村老年妇女“数字生活”的典型心理进行了剖析,指出受传统观念和性别角色刻板分工影响,农村老年妇女“数字鸿沟”问题更为突出,支持缺乏、技术缺陷、观念偏见及性别特性等因素导致老年妇女普遍存在畏难心理、从众心理、心理惯性等消极心理,需要通过促进“数字融入”的积极心理机制构筑,实现农村老年妇女共享“数字生活”福祉。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倪婷从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消除妇女绝对贫困的治理经验出发,对乡村振兴中妇女相对贫困的消除提出对策建议。党和政府把消除妇女贫困纳入党的施政方略,制定实施消除妇女贫困战略规划和妇女减贫政策,将妇女脱贫纳入国家扶贫专项规划同步实施,构建综合性妇女脱贫政策体系消除妇女多元贫困,积极发挥妇联组织及社会团体作用,实施联合扶贫。乡村振兴背景下妇女相对贫困治理的挑战在于,在脱贫进程中贫困地区存在一定的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制度等结构性原因,使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返贫,脱贫地区妇女多维需求保障仍不充分,在教育、医疗、社会地位、发展机会等方面仍处于相对匮乏状态,在影响贫困发生率的几个关键因素中,如受教育程度、健康等,女性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要建立解决妇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将针对妇女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发展举措,将妇女减贫工作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在农业现代化中促进妇女更加充分地参与,更加平等地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促进农村妇女持续稳定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和性别差距。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妇联基于鲤城区低保家庭相关工作数据和低保女性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后脱贫时代”城市低保女性生存现状并提出帮扶对策。调查发现,城市低保女性群体具有文化程度偏低、丧偶和离异比例高、身体健康状况差等特点,面临家庭抗风险能力低、健康状况堪忧、因残致困比例高、收入有限且来源单一、家庭照顾负担重、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情感性帮扶缺失等主要困境。为此提出,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筑牢“后脱贫时代”城市低保女性的兜底保障网。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秀花在总结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政治、理论、实践成果为妇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知识和学科生长点,要充分认识妇女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妇女发展面临的困难、障碍和诉求,包括个人能力观念自我认同、家庭支持、职场性别歧视、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性因素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极端事件的冲击等;充分认识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为妇女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提供的广阔舞台,系统探讨在发展中保障妇女权益、改善妇女民生、发挥妇女作用、促进妇女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如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赋能、改善家庭支持、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构建包容的社会文化等,不断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为妇女发展扫清障碍。


作者/倪婷,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桂霞,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

编辑/宓瑞新 赵凯旋 杨承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