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破解职业女性母职困境
作者: 资料来源:性别研究视界 发布时间:2023-03-27

女性既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是生育的主体,她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角色间的相互冲突,因而女性一旦成为母亲,就会在其职业生涯中遭遇显性或隐性的负面影响。母职惩罚不仅影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还抑制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如今,我国已进入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三孩时代”,围绕职业女性面临的母职惩罚,完善针对女性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将有力消除母职惩罚对女性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满足家庭的生育意愿、提振生育水平。

降低职业女性育儿成本

  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后,为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期盼,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各地也纷纷出台一系列生育支持举措。不过总的来看,目前生育支持政策的覆盖面和力度还不够大,无法有效帮助职业女性消除母职惩罚。从母职惩罚的成因来看,降低职业女性育儿成本,可以从政府支持和职场支持两方面双管齐下。

  充分发挥税收、补贴等的支持作用。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税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中,现行针对儿童的税收优惠只有两项,即针对3岁以上儿童的子女教育和针对3岁以下儿童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与现实的育儿成本相比,现有的个税优惠政策力度远远不足。在此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生育友好型个税制度。德国的个税制度针对育儿家庭设置了不同的税收减免,包括专项扣除、特别支出扣除、非常费用扣除、津贴补贴免税四个模块。专项扣除包括儿童免税额和儿童金,孩子直到经济独立前,父母双方可以在享受一定额度的免税额和领取儿童金中“二选一”,这里的儿童金相当于儿童免税额的提前支付;特别支出扣除包括儿童看护费用、私立学校学费等费用的限额扣除;非常费用扣除针对的是诸如因怀孕产生的个人承担费用、儿童生病费用、课后补习费用等与儿童相关的非常费用;津贴补贴免税则包括生育津贴、父母津贴、儿童附加津贴等,只要符合条件,父母均可申请相对应的津贴补贴。参考德国经验,未来我国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针对儿童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职业女性在抚养子女上的经济负担。

  倡导用人单位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鼓励搭建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消除母职惩罚,关键在于用人单位树立性别平等理念,通过构建生育友好的工作环境,帮助职业女性跨越职业发展障碍。对此,政府可以利用税收调节等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针对职业女性推行弹性工作制、灵活育儿假等。同时还可鼓励用人单位在高管人员中设置一定的女性占比,保障女性的职业发展权益。

减轻女性育儿精力负担

  除了降低职业女性育儿成本外,还可从抚养子女、家庭劳动等领域入手,减轻职业女性精力负担,帮助职业女性平衡工作与家庭。

  一方面,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如今,以“入托难、入托贵”“幼儿园和学校放学早,家长接不了”等为突出表现的子女养育和教育问题已成为众多职业女性面临的难题,不仅增加了育儿负担,还加剧了母职惩罚。针对托育难题,要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比如,整合社区托育与养老资源,以老人和小孩相互照顾为切入点,搭建社区老幼互助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提供托育设施和服务。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普遍放学较早的问题,可立足学校本身,积极探索学校职工食堂对学生开放、合理安排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等举措。

  另一方面,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家庭服务智能化。对于家庭来说,夫妻双方需要在照料子女、日常打扫做饭等家务上投入大量的时间。而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女性家务劳动平均时间是男性的2.5倍。在当今这个智能化时代,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产品有助于在家庭劳动领域解放生产力,减轻夫妻双方特别是女性的家务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育成本。不过,目前的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产品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产品售价较高、功能较少等,还不能大范围应用。对此,政府层面可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生产出更多价格实惠、功能强大的智能产品,推动家庭服务向智能化转型,以此来为家庭特别是女性减轻家务负担,破解家务负担带来的母职惩罚。

将生育友好、性别平等理念融入经济社会政策

  母职惩罚的存在,一方面在于生育成本的家庭化,另一方面在于劳动性别分工的不平等。因此,将生育友好、性别平等理念融入经济社会政策,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母职惩罚。

  第一,改进生育保险制度,推动生育成本的社会化。生育保险是用于化解职业女性因生育而暂时中断劳动所产生的收入损失风险,为其提供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针对目前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人群不全面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此外,未来还应探索建立更加普惠、人群覆盖更广泛的生育津贴制度。

  第二,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实现生育成本的两性共担。近年来我国生育休假制度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女性的产假天数不断延长,而针对男性的陪产假天数并未出现较大增长,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女性歧视和母职惩罚。对此,未来应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假和陪产假制度,探索灵活的育儿假制度,强化在育儿中的父亲责任,帮助女性摆脱“丧偶式育儿”困境,助力女性在职场上的发展。


来源/人口发展观察

作者/魏如鑫 吴宏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