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新业态促进女性就业新发展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人口和就业研究室主任张冰子
作者: 资料来源:​性别研究视界 发布时间: 2023-07-21


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开发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快递外卖、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岗位。《金砖国家女性发展报告(2023)》显示,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接近40%,为女性创造5700万个就业机会。如何理解新业态中女性高质量就业、提升女性技能、避免“逐底竞争”等问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人口和就业研究室主任张冰子展开深入解读。

Q

当下,新业态打破了传统刚性狭义就业,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流动性、可变性和包容性。从就业供给侧看,您认为新业态“新”在哪里?

张冰子:新业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给劳动者带来了新的就业选择。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更为灵活的就业形式,从工作地点的角度看,可以远程工作,线上工作;从工作时间的角度看,可以选择弹性工作、短期工作、零工工作等,在时间和地点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二是,新的工作领域。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生物、 新材料、 新能源等技术不断突破,并且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涌现出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和领域,也给传统的工作内容带来了变革。

Q

新业态对女性就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质效上,您如何理解“新业态促进女性高质量就业”这一观点?

张冰子:在新业态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女性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权增加了。其次,新业态以及灵活就业带来的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自由度,给很多无法全职工作的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互联网和在线平台的兴起,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和开放的平台,降低了创业和自由职业的门槛,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特别是随着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日用消费品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产品更加丰富,消费体验对于产品的竞争力更加关键,由于女性是个人和家庭日常消费的主要决策者,女性劳动者在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女性消费者的需求,以获取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上无疑也更有优势。

Q

在新业态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女性的就业挑战也在增加,这里包含哪些因性别因素产生的就业转型困境?

张冰子:即使新业态改变了部分传统就业核心要素,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劣势的因素并没有改变。首先女性承担了大多数无酬劳动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她们仍然在家庭中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和抚养子女、照料老人的责任。灵活的劳动时间和地点并没有改变女性双重劳动的困境,反而使得社会和女性个体都更容易将维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视为个体责任,将不能兼顾视为个体选择,而忽视了性别分工的不平等。

    其次,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没有得到消除,阻碍了女性在新兴产业中的发展,甚至可以随着数据渗透进算法之中。新兴产业是技术和科学密集型的领域,社会上也存在对于性别在技术能力和职业偏好上的刻板观念,认为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既缺乏能力也缺乏兴趣。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女性在STEM领域中面临着教育、就业和晋升机会的限制。由于算法的训练数据通常基于历史数据和现有的社会偏见,如果历史数据中存在性别偏见,那么算法在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反映这种偏见。这可能导致在招聘、晋升和薪酬决策等方面出现性别不平等的结果。

    此外,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也可能强化和传播性别刻板印象。通过个性化的推荐和广告,平台可能会根据用户的性别、兴趣和行为习惯来定向营销产品和服务,这种个性化可能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剧现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甚至加剧性别之间的冲突。

Q

随着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劳动关系主体不明晰、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女性从业者而言,不确定性就业风险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冰子:新业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也暴露了一些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对于女性劳动者而言,这些风险可能被进一步放大。在传统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权益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包括职业健康与安全、收入、工作时间、社会保险和福利等。然而,在灵活工作安排下,劳动者往往以自由职业者、零工经济或合同工的形式从事工作,基于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受到了新的挑战,女性灵活就业的比例上升,也使得女性劳动者增加了经济、安全等风险。

Q

很多新业态形成了以技术为壁垒的劳动者界限,如何提升女性在新业态中的竞争力,避免“逐底竞争”,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张冰子:我认为要提升女性在新业态中的竞争力,既要帮助她们提升数字技能,又要完善相关的公共政策,创造更利于性别平等的就业环境。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育和培训领域,提升数字技能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鼓励女性参与STEM领域的学习,特别是要发挥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为教师提供性别平等培训。此外,应该加强就业和职业引导,为女性提供有关数字技术职业的信息和启发,激励她们选择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在开展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数字技能上,要发挥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台型企业以及专业化培训机构在提供数字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

    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根据当前和未来就业市场对数字技能的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支持,帮助女性劳动者了解她们的职业生涯和职业目标,并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数字技能发展路径,更好链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平台型企业可以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技术支持,发挥平台在汇聚人力、识别培训需求上的作用,拓展服务的对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可及性。专业化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具体的课程和培训内容,要更好提升课程的实践导向,提高学员的技能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是,发挥好生育保险在减轻女性及女性员工雇主负担中的作用。生育保险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期间的收入补偿,政策设计的核心是保障生育女职工收入的同时避免雇佣育龄女员工多的企业额外支付更多成本、形成对这些企业的“生育惩罚”,降低女性遭受就业歧视的风险。完善这一制度对于促进社会资源向人口再生产领域倾斜,减少企业雇佣女员工的成本,减轻女性面临的就业歧视,促进男性与女性在家庭责任和劳动参与上的平等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做法包括将产假、延长期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由保险基金支付,避免加重女职工雇主的负担,同时通过增设男性生育假期等方式鼓励男性参与育儿等。

    三是,完善托育等公共服务,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加快发展托育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和便利化程度,提高托育服务利用水平,使得托育服务用得上、用得起、信得过。除了婴幼儿的全托或半日托机构外,还应发展便利性强的临时性的托育服务,以及学龄儿童的课后托管服务。

    四是,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特别是通过治理超时劳动、降低就业歧视的维权成本等措施改善女性的就业环境。当前劳动保护制度仍然在工时保护、反歧视等方面存在短板,不利于维护弱势劳动者权益,特别是不利于保护家庭照料责任较重的女性员工。应从立法上加大对于超时工作的惩罚力度,强化监管,同时完善反歧视法律法规,建立专门机构,降低就业歧视的维权成本。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