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集锦②| 以数字技术助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
作者:吕永洁 资料来源:性别研究视界 发布时间:


 编者按 

2023年,中国妇女研究会继续发动8个专业小组的专家力量,围绕女性与人口、数字经济与妇女发展、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理解与贯彻等议题组织了10场线上学术活动。为进一步呈现专家们的精彩观点,性别研究视界特推出“中国妇女研究会线上学术活动专家观点集锦”系列专栏,今天推出第二期“以数字技术助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

专家观点集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化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的新局面。党中央高度重视以科技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强国。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如何促进妇女更好地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平等受益于数字化发展成果?如何利用政策红利在数字中国建设中进一步推动平等落地和妇女全面发展?基于此,中国妇女研究会数字经济与妇女发展小组策划了“以数字技术助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圆桌论坛。来自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位专家以女性与数字中国建设为核心从不同视角做了发言分享。论坛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杜洁主持。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丹以《数字经济赋能女性发展的公益实践》为题,以5A级慈善机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妇基会”)为例,分享其在数字赋能女性、提升女性综合素养、促进女性参与数字经济建设方面进行的公益实践与探索经验。刘丹指出,数字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女性公益项目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发展可能。在此背景下,妇基会开展了一系列数字赋能公益项目,用数字技术保障女性教育、医疗,提升女性创业、就业能力,助力女性全面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男女平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妇基会创新数字化帮扶公益模式,提升公益服务效能。数字技术与公益实践的结合,不仅提高了触达受益群体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也丰富了公益项目内涵。例如,“加油木兰”项目创新性地采用“公益+扶贫+互联网保险”模式,为脱贫女性提供免费的教育加医疗公益保障。项目在投保和理赔中使用了图片识别、AI智能区块链技术,提高了项目实施效率和数据公开透明度。在非遗领域,妇基会打造的“天才妈妈”项目借助数字技术搭建了项目后台管理系统,不仅使管理流程更加透明、规范,还有利于保护项目知识产权。

其次,妇基会打造数字产业公益路径,助力乡村产业振兴。“AI豆计划”数字产业扶持项目通过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释放数字产业链前端环节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女性及其家庭成员提供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刘丹指出,该项目不仅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也促进当地数字化发展。

此外,妇基会还探索数字赋能公益方式,帮助妇女提高就业能力。发起了“@她创业计划——‘她乡好货’”“女性就业赋能项目”“她力量·乡村振兴帮扶计划”等系列女性就业赋能项目,通过电商直播培训等形式,开展数字化赋能,提高女性的创业就业技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佟新以《数字经济赋权县域女性发展》为题,围绕“AI豆计划”人工智能产业孵化项目,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焦点小组座谈等研究方法,考察中西部欠发展县域数字就业赋权县域女性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在群体画像上,县域数字就业的主体是出生时为农村户籍、有高中以上学历、外出打工经历的中青年已婚已育女性,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乡村高人力资本的优秀女性;在就业和经济效益上,大多数女性从业者认为数字就业为其带来相对稳定的收入,是一份有尊严和体面的工作;在性别平等的现代意识上,数字就业解放女性心灵,促进家庭劳动分工更加合理,使女性从业者获得自助和助人的双重价值感。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就业在欠发达县域的落地,为这些有着重要人力资本、渴望做职业人的妈妈们提供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回到县城,通过数字就业实现就业和生活两不误的新型城镇化生活,这有力地改变传统“双重边缘人”的身份,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劳动力的成功转移。

佟新指出,欠发达地区的女性参与数字就业可打破传统工作的时空限制,为留守在家的女性开辟新的生计之路,改变在现代经济生产体系中女性的边缘化地位,实现了乡村女性的向上流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企业、政府、社区和女性共同参与的助力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另类探索。她建议政府要特别重视引资发展数字经济,同时关注县域公共教育的发展,走一条县城城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她倡导更多企业能将数字就业引入县域,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力量,让数字产业化的红利惠及到欠发达地区及当地的女性身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卜卫以《数字素养、性别与可持续发展》为题,从数字素养的定义、内容、重要性等方面对数字素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了数字素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中的性别与数字素养,并提出了数字素养促进性别平等与发展的框架。卜卫指出,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23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简称SOGs)、《可持续发展目标各项指标机构间专家组报告》等文件的发布,使数字素养被纳入可持续发展全球框架;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信息和数据、沟通与写作素养、创造数字内容素养、数字安全素养和职业相关的素养构成了数字素养的主要内容。卜卫认为,数字技术的应用虽然方便了公共治理,但对未能有效使用数字技术的人群进行了明显的社会排斥,比如不会线上抢购火车票的农民工、疫情期间困于“健康码”出行的老人等。因此,数字素养不仅指关于使用硬件软件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从数字技术中获益的能力,从而成为可以参与发展并从发展中平等获益的人,改变社会进而使社会更为平等。

卜卫指出,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素养促进性别平等与发展,可以尝试使用以下框架:要有技术包容性,即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主流信息技术应包容所有人,妇女和女孩可以平等接近新的基础设施;要为妇女技术创新,调查不同阶层妇女的需求,发展适合不同阶层妇女的技术,采用替代技术包容对信息通讯技术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残障女性、老年女性等;妇女要参与改变技术,只有女性广泛地参与技术创新,才有利于生产性别平等的技术;要提供性别平等的数字素养教育,为妇女儿童创造促进性别平等的数字学习环境的条件,改革数字素养教学,提高妇女和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参与度,把数字公民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只有这样,数字技术才能成为一个促进平等的机会,而非扩大不平等的机会。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杜洁总结三位专家的发言,围绕《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内容,分享了个人体会。杜洁指出,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的过程中,只建设资源而忽略女性使用资源的能力,会造成性别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扩大。因此,提升妇女的数字素养十分重要,尤其要关注失业妇女、偏远地区妇女、少数民族妇女、老年妇女、残疾妇女等女性群体的数字素养。在推进数字技术与“五位一体”深度融合中,技术的包容性可以让不同需求的女性真正参与和受益于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果。技术创新中的妇女平等,有利于妇女在参与技术创新时贡献智慧和力量。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要对国内国外出现的性别暴力、女性歧视、贫困等问题加大投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吕永洁根据论坛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