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社会学:中国问题、研究范式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立足学科优势 回应时代关切
作者: 资料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 2023-12-05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性别社会学:中国问题、研究范式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多位专家学者就性别问题以及性别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体系方法的完善、学科发展的方向和作用等展开讨论。

正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性别社会学研究室成立,所长陈光金在致辞中表示,性别社会学研究在当下的精细化是一个新的、好的开始,是性别研究学科的再出发。性别社会学研究室的成立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需要,是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民众社会生活的需要。今后,研究室将发挥优势,创新机制,力争推动新时代社会性别理论和学科建设健康发展。

性别社会学的中国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小英梳理了中国的性别社会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本土化历程及特点。她表示,几十年来,性别研究完成了从问题的关切到学科的关切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妇女研究到性别研究的转换。如今,性别研究已经成为一门集批判性、开放性为一体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学科,并在逐步走向主流化的过程中回应本土化的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一虹通过自己多年来一线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讲述了性别研究如何与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实践经历。

北京大学教授佟新则回顾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女性学硕士点的发展进程,分享了自己坚定培养和教授女性学学科的信念和行动,并表示将立足学生和大众在家庭、婚姻、交友方面的困扰,通过鲜活的经验凝练问题,寻求教学和研究的深化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少鹏沿着性别研究的历史脉络,分析了我国性别研究行动派和学院派的发展路径。她认为,当下的妇女/性别研究正处在学科建制化所带来的繁荣时期,同时也进入了“繁荣下的瓶颈”阶段,建议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和丰富妇女/性别研究的领域和深度。

性别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可梳理了性别社会学几种常见的研究范式,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女性主义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和交叉性范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盈盈表示,在谈范式之前要先谈范畴,也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她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明确想要采取什么样的范式,或者从什么角度去论述性/性别社会学,非常重要。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苏熠慧因为同时关注到研究对象的劳动者与性别身份,因此开展了交叉性研究。她表示,“交叉性”视角可以帮助拓展思维、扩大视野,更好地思考数字劳动中的性别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肖索未也正在尝试把性别视角带到关于劳动力市场控制的重要机制中来。她认为,性别社会学是跨学科的、多种范式的研究,其中充满了冲突、批判和反思,因为每种范式都有它本身的预设和局限性。

性别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学会妇女/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女子学院教授李洁从中国社会学会妇女/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建立、发展以及一些工作上的观察和思考谈起,提出性别议题跟每个人密切相关,是对个体和家庭生活的回应,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建议大家在开展性别研究的同时也要走出性别。

南开大学副教授杜平认为,性别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性别的解放绝不仅仅是女性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她建议性别社会学的学者要有使命感,要勇于发声,同时,在不断推动性别社会学自身研究发展的同时,与主流社会学要保持更加密切地交流和对话关系。

《妇女研究论丛》副主编宓瑞新希望学者们挖掘出平时不容易被发现的那些人的苦恼和难题,并带到大众的视野中,带到性别研究议题中,最终带到决策者的顶层设计中,推动问题解决。在找准和研究“真问题”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

上海大学副教授吴真建议参考法国的做法,把性别研究渗入各个研究领域中,每个学者从各自的角度贡献更多的研究成果。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姜佳将见证了性别社会学多年来发展历程的光荣与梦想。她表示,当下要更多从性别的角度去跟社会现实问题对话,用研究成果更好地影响舆论,影响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对于各位学者的反思性和宽视野非常认同,在闭幕致辞中他提出,希望大家在推动学科建设中紧扣时代脉搏,为个人、家庭和社会解决一些问题,为国家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更加有力地支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