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作者:石鑫 资料来源:性别研究视界 发布时间:2024.02.05

        【导语】2024年1月23−24日,中国妇女研究会在京召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新路径”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结合中国妇女十三大作出的部署安排,研究探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近200人围绕大会主题和八个专题参加了研讨。“性别研究视界”微信公众号近期将以专题为单位,对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观点进行呈现,以飨读者。本期推出专题六“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观点集锦。

中国妇女研究会研讨会专题六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主题展开。会上,来自山东省妇联、海南省妇联、湖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河海大学、湖南女子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等妇联和高校的8名妇女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作了发言。研讨会由四川省妇联挂职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研究员,四川省家庭建设研究院院长唐文焱和辽宁省妇联调研室主任艾芳琳主持,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杜平和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菊华进行了评议。


第一单元

山东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丁芳介绍了省妇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和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全省16市20-35岁未婚女性的婚恋观及婚恋现状进行调研的情况。调研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年轻女性对家庭功能、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正在发生变化,婚育观念日趋多元。从积极方面看,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恋爱自主性得到增强,婚姻责任呈现共担化趋势。然而,从消极方面看,仍然存在交友空间窄化、择偶动机功利化、生育焦虑普遍化等问题。研究提出全方位加强婚恋观教育、广泛营造积极健康的婚恋氛围、积极提供多方面的婚恋服务、注重青年女性群体的自我教育等对策建议,以缓解女性婚恋压力和提高婚姻质量。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蔚通过对妈妈网在线网络社区发帖内容的分析,从策略、应用场景以及个人后果三个维度对家庭情境下女性的情绪劳动进行了深入探讨。她发现,女性在家庭中主要采取四种情绪劳动策略:表层表演、深层表演、真实情感流露和情绪终止。而且,女性情绪劳动的频率和所选择的策略会受到夫妻、代际、亲子以及其他亲属等四种人际关系互动特点及权力关系的影响。周蔚认为,家庭情绪劳动在多数情况下会给女性带来情绪问题、降低其婚育意愿。但同时,家庭情绪劳动也可以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时,需要充分考虑家庭情绪劳动这一非经济、非体力的因素,并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罗笑玉“婚育犬儒主义”现象进行了批判性阐释及反思。她认为,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迷茫与不安逐渐成为城市化和后工业化时代青年谈及婚恋、生育的内心写照,表现出对婚育行为的抵触、对婚育风险的放大以及网络上对性别对立的挑动等种种泛犬儒主义心态。婚育犬儒者忽略了婚育行为的本质,没有看到建构家庭共同体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她提出,应该从缓解婚育焦虑、以实践探索婚育本质,以及将婚育行为的价值与目的回归家庭共同体等多个维度来对“婚育犬儒主义”进行价值纠偏。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郭心宇以湖南省妇联主办的《今日女报》为中心,对北京世妇会前后家庭文化领域的妇女解放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逐渐向平等化方向演进,并在遏制家庭暴力、维护女性权益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然而,女性仍然面临着独立意识觉醒与既有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这种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困境,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主动性、过渡性相互交织的色彩。

在评议环节,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杜平认为,山东省妇联的婚恋调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对策建议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反思。此外,婚恋观教育应重视性别平等教育,尤其是改变男性的性别观念,让男性更多地参与到家庭领域的劳动中,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婚育意愿。对情绪劳动的研究,从社会再生产角度审视家务劳动,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在家庭情境下,亲子、夫妻、婆媳、代际之间的情绪关系处理规则各不相同,既有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也有社会规则与个人社会化之间的张力。深入研究这种张力和矛盾,可以为情绪劳动的理论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对于“婚育犬儒主义”,不仅要关注其观点话语的表达方式,还要了解这些理念在生活中的选择和实践方式。同时,现代社会出现的多元婚育文化应得到更多的审视和包容。对于女性媒体的研究,建议进一步区分倡导类文章和事实报道类文章,并加强对时代背景与妇女精神面貌或生活选择之间关系的分析,以更好地反映时代发展与性别关系变迁的关系。


第二单元

海南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玲从家庭文明建设的角度,介绍了海南省妇联在家庭工作方面取得的进展。她强调,海南省妇联紧紧围绕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侨乡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特色示范作用,通过选树典型、以点带面的方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和践行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这种“软创建”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家庭文明建设,并为海南自贸港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何志扬利用CFPS2018数据实证分析了养育女儿对老年父母认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还是多子女家庭,女儿的存在都与老年父母的认知能力显著正相关,证实了“小棉袄效应”的存在。他发现,养育女儿能减缓老年父母认知贫困问题,且该效应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边际作用更大;情感支持在女儿减缓老年父母认知能力贫困的机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城市家庭“小棉袄效应”更显著,在农村家庭并不明显;女儿对老年母亲的认知能力改善作用强于对老年父亲的作用。他提出,应重视女儿在预防和减缓老年认知问题中的情感枢纽作用,尤其是农村地区父母要增进与女儿的情感联系,同时男性要更多地承担子女照料的责任,拉近与子女的亲密联系,有利于通过子女的代际反馈改善认知。

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讲师孙继静基于对湖南省7个地区2394位适龄女性婚育观的调查数据,分析城乡适龄女性婚育观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适龄女性的婚育意愿依旧强烈,但其价值取向有所改变,特别是在择偶方面,更注重婚姻带来的现实效用及亲密关系中两性的相处适配度;婚育意愿受职业发展压力、结婚成本、生育风险等婚育阻力影响较大;城乡适龄女性婚育观受社会文化生态影响,存在地域分化。她提出,应针对地域差异和女性经验,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战略。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杜金婧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分析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自我感知的工作满意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育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就现实生育意愿而言,个人的收入水平与生育意愿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家庭人均收入对之没有显著影响;就理想生育意愿而言,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人均收入都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个体工作满意度在其收入水平与生育男孩偏好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她从构建包容性生育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推动家庭性别分工的平等化等角度,提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造成冲击的对策建议。

评议环节,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菊华认为,海南妇联的家庭工作很系统,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如挖掘琼州文化中的优秀素材滋养今天的家风建设,以及发挥海南侨乡的特色,把好家风的故事向外传播,对于建构中国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话语体系有启发意义。她强调用定量方法来研究养老问题、婚育观念和生育意愿等家庭问题非常重要,并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提供了意见建议。对于“小棉袄效应”的研究,她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具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规模必然增长,对于女儿对老年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很有价值;针对女性婚育观的研究,为通过积极的家庭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提供了支撑,研究者提出的地域特色的婚育成本分担机制值得进一步挖掘。

(作者/石鑫,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际妇女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