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开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典型案例》发布
作者: 资料来源: 发布时间:

导读

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施行三周年。为推动各地交流互鉴,营造关心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社会氛围,我们总结各地维护青少年权益岗、12355青少年服务台、童心港湾等团属阵地,在开展防范青少年欺凌、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关爱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提炼出8个典型案例,现予以发布。

团广东省委联合相关单位,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组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伍,推进实施关爱脱贫儿童“护苗行动”,为脱贫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关爱服务。一是打造24小时服务平台。广东12355平台全天24小时、全年无休,采用“统一接听、分类处置、分级跟办、闭环办理”的模式,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2017年建台至今,接听来电超230万通,服务心理咨询逾百万次,现阶段日均通话1434通。二是建设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组建省市县三级近200支服务队伍,联系心理咨询师、律师、社工等8336人,围绕脱贫儿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提供心理疏导、学业督导、亲情陪伴等服务。三是大力推进线下阵地建设。建设市县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近200家,实现高危个案就近高效处置。同时,结合心理健康月、中高考等时间节点,组织心理咨询师、律师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开展心理知识科普宣传、法治宣传教育等服务。

团河南省委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社区)行动”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充分发挥河南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业务核心作用,持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质效。一是打造青少年“身边”的服务阵地。先后建成包含咨询室、沙盘室、团辅活动室等功能室的“青翼家园”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阵地446个。建立省级12355服务台与“青翼家园”的转介合作机制,2022年以来,合作办理个案280余例。二是开展青少年“需要”的服务项目。将开展科普和团辅活动、实施个案咨询、提升阵地活跃度作为三项核心指标,推动河南各地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供给。自2022年项目启动以来,河南省累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团辅活动9000余场,覆盖青少年39.1万余人次,实施线下青少年个案咨询4万余人次。三是建强赋能基层的保障机制。先后争取河南省财政1200万元专项经费,依托河南省青基会募资1280余万元,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组建1000余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2023年省级培训3300余人次,为高质量供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在河南省少先队队报设置12355心理健康专版,播放抖音开屏广告1470万余条,面向河南全省手机用户推送公益宣传短信,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多措并举规范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持续提升服务未成年人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前端重防治。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浔区未成年人关心关爱工作实施意见》,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法治副校长”等22个工作项目。推动南浔区全域11个镇街设立“未成年人保护阵地”,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网格化管理,共享法庭全面入驻。全面搭建镇(街)、村(居)两级婚姻家事调解阵地网络,加强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普法宣教、监护监督和照料指导。二是审判重保护。探索“三合一”审执模式,组建“2名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1名执行员”团队,归口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出台涉未成年人一审民事案件审理规程,探索“首审责任制”,推动纠纷一次性实质化解。在“浙政钉”平台上线“温暖协同守未”应用,打造“一窗受理、线上协同、限时反馈”闭环管理。三是末端重帮扶。以未成年人道德法治体验馆为线下主阵地,以“温暖协同守未”应用为线上总枢纽,通过“法院派单+部门镇街接单”方式,建强线上线下回访机制。推动全区实施“护航·金色童年”留困儿童关爱探视工程、“协同护航·温暖新苗”法治关爱工程,综合落实身体康复、生活安置、返校复学等多元救助。2023年,共办结涉未成年人案件353件,民事调撤率83.03%,帮助318名孩子重回人生正轨;在2019年以来的30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实现审前社会调查、庭前教育、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个案全覆盖。

和平桥派出所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紧扣预防犯罪和保护权益两个关键点,坚持惩治与保护并行、办案与帮教并重、预防与教育并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一是强化重点未成年人群体摸排,建立“润禾”“春雨”数据库。“润禾”基础数据库以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安全困境、重点关爱“四类”特殊未成年人为重点,通过数据分析、社区走访、外单位推送等方式,全面摸排易出现风险问题的关爱对象。“春雨”数据库是对“四类”特殊未成年人开展帮教工作的档案库。通过区分“红、橙、黄”不同等级,由社区民警分月度、季度开展未成年人现实表现动态摸排,“一人一档”开展关心帮扶工作,直至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轨道后方可出库,形成闭环。二是强化跟踪动态管控,打造“二谈三访、四清五帮”关爱机制。对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受侵害未成年人等,谈本人、谈监护人;走访学校、走访社区、走访邻居;清楚个人情况、清楚家庭状况、清楚社会交往、清楚日常表现;帮助完成学业、帮助掌握技能、帮助增强法治观念、帮助提升安全意识、帮助养成良好习惯。三是强化多方联动,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密切与政法委、网信办、团市委等南通市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完善联合调研、情况通报、专题研究、督查督办、个案会商等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警格+网格”联动作用,实现对各类警情事件的联动指挥、高效处置。明确由3名退休老干部担任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专员,参与未成年人询(讯)问工作,主动协助涉罪青少年及其监护人申请法律援助。四是强化群众监督,主动公开服务承诺。专门制作创建“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公开承诺,在派出所群众接待大厅、辖区繁华商圈、社区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张贴,开通青少年权益维护服务热线,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咨询和监督。2023年破获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人。去年以来,共教育劝导不良行为青少年29名,帮扶家庭特困未成年人8名,实现未成年人犯罪率、重复犯罪率以及被侵害案件数“三下降”。

2023年9月,团山东省委着眼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开展“070勇敢者行动”,找准工作切入,主动担当作为,探索出一条团队组织和团学骨干参与防治校园欺凌、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做到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成立学校团委、少工委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专班。构建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为主体,团学骨干广泛参与、各方力量支持配合的工作体系。二是理顺工作流程,做到深入细致、切实有效。构建发现、处置、帮辅全流程工作链,建立4.2万个工作台账,摸排学习困难、心理问题等重点群体94.4万人;设立1.1万个专门电话、邮箱、信箱,接收诉求信息3485条;及时有效处置潜在欺凌风险,面向2.5万名学生开展帮助辅导。三是培育正向文化,做到欺凌为耻、反欺为荣。开展主题团队日活动2.8万余场,覆盖青少年809.4万名;设立“团员志愿服务岗”“红领巾监督岗”,动员12.47万名团学骨干践行服务同学宗旨;发布新媒体宣传信息1.5万条,依托校园宣传栏、教室黑板报开展宣传3.8万次。四是夯实基础保障,做到覆盖广泛、推进有力。扩大工作覆盖,构建联动工作矩阵,推动8544所学校挂牌成立“070”工作室、9820所学校成立“070”工作专班,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团漳州市委与漳州市检察院、市教育局联合签订《校园“青春护航信箱”合作备忘录》,建立校园“青春护航信箱”线索发现报告机制。一是线上线下双渠道扩宽求助渠道。在漳州全市小学、中学、中职布设校园“青春护航信箱”实体信箱,兼顾私密性与便利性。在“青春漳州”“漳州检察”微信公众号平台及小程序开设“青春护航信箱”栏目。截至目前,已收到投递信息400余条,其中涉及未成年人被侵害、校园欺凌、心理咨询等线索64条,7条线索已由公安机关立案。二是建立校园安全专员制度。由校团委书记或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担任校园安全专员,负责校园安全信箱的日常管理,定期查看信箱内容。对按规定应由教育部门处置的事件,及时妥善处理并报漳州市教育局备案;对可能涉及治安违法、刑事犯罪的校园欺凌、校园侵害的案件,依法在24小时内将线索转给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处置。三是构建长效协作机制。强化与教育、检察等部门协同发力,教育行政部门将校园“青春护航信箱”工作运行情况纳入校园年度工作评价体系,检察机关对校园安全专员报案的线索予以同步跟进,团委加强对校园安全专业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推动多部门联动行动,对侵害在校未成年人的行为予以惩处,对被害人进行保护救助。

团河北省委制定《河北省“童心港湾”试点“夺旗争星”量化评价办法(试行)》,明确评价标准,强化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级项目办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河北全省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强爱心力量供给。严格开展“童伴妈妈”选配工作,推动各地围绕理论素养、政治素养、 专业能力等方面开展专业培训,并通过交流展示、 互助互学等形式,提升“童伴妈妈”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引导大学生将服务“童心港湾”作为“返家乡”社会实践固定内容,成为留守儿童的“童伴哥哥”和“童伴姐姐”。二是注重阵地规范建设。明确“童心港湾”建设要求和规范标准,严把申请关和验收关。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其中,滦平县项目办在每个项目点安排“一名团县委干部、一名部门干部、一名乡镇团委书记、一名村干部”共同帮助完成工作。三是丰富开展活动项目。建立“关爱服务菜单”,根据儿童需求整合资源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 志愿者等力量,联合爱心企业、出版社、社区教育中心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和物资支持。今年,河北省累计开展关爱活动 228 次,覆盖农村留守儿童 692人。

团江西省委狠抓“一个童心小屋、一位童伴妈妈、一套工作机制、一系列关爱服务、一批帮扶资金”,持续深化童心港湾项目建设,扩大留守儿童受益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截至目前,江西省稳定建设运营童心港湾1086家,开展关爱服务活动5万余场次,直接联系服务留守儿童6万余名。一是强化统筹,系统部署建设。推动童心港湾纳入江西省政府2022年51件民生实事、2023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清单、2023年江西省委党建工作要点,争取江西省级层面协调推进及政策支持。会同江西省文明办、省乡村振兴局、省民政厅印发童心港湾三年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充分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振兴、未成年人保护等现有政策资源共建共享开展童心港湾建设。二是广泛联系,筹措工作经费。争取整合各方资源,为每个童心港湾提供连续三年每年不少于2万元资金保障。创新打造“希望工程·壹元捐”捐建童心港湾公益筹款项目,吸引359.79万人次参与,筹资506.46万。联合江西省人大社会建设委提出童心港湾资金保障意见,争取江西省财政厅民生实事项目、江西省总工会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江西省民政厅“一老一小幸福院”项目经费支持。三是建强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制定童伴妈妈选配标准,统一制作《江西童伴妈妈工作手册》,江西全省1857名童伴妈妈平均年龄34.7岁,其中具有儿童教育背景的人员占77.5%,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71.3%。四是精心呵护,强化服务质效。针对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安全守护缺乏等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服务,护佑孩子健康成长。通过开展红色研学、讲述红色故事等方式,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在童心港湾打造儿童政治启蒙的生动课堂。结合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广泛开展防溺水自护教育活动8000余场次,覆盖青少年36余万人次,每周开展不少于10小时的亲情连线、阅读陪伴、文体活动、家访校访等活动,在所有童心港湾设立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站点,2年来介入留守儿童遭校园欺凌、有自杀倾向等个案40余起,帮助童心港湾的孩子阳光、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