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作者:周彤 叶映荷 资料来源:未来媒体实验室 数据火锅 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发布时间:2018-09-25

嘿,你今天健身了吗?

听到这个问题,一定有人摆出傲娇脸,秀出刚练出的马甲线;也一定有人满心罪恶感,感叹说:唉!我都好几天没健身了!肯定胖了好几斤!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健身房,或者下载了健身APP,享受心跳的声音与汗水的味道。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健身是为了什么呢?你为什么会被健身吸引并为之疯狂呢?

你有没有发现,几年前健身似乎还是男生的天下,但近年来,女性健身队伍却日渐庞大,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下面我们将从社交媒体、消费主义、女性主义三个维度,重新审视健身。

 

▍互联网+:社交与健身的联姻

随着新媒体时代特别是移动媒体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健身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健身的理念和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也使更多人加入了健身的浪潮。梳理移动社交对健身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APP:随时随地健身不是梦

随着新媒体时代特别是移动媒体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健身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健身的理念和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也使更多人加入了健身的浪潮。梳理移动社交对健身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健身类APP的推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健身的时空限制,免费提供专业指导,使用便捷、即开即用,无论是在家还是办公场所,都能找到合适其情境的训练计划,极大降低了人们的健身成本。体育健身类 APP同样伴有社交功能,可以随时随地与运动爱好者交流心得体会,并且可以通过打卡、分享,将健身信息发布到各大社交平台,供更多的人阅读、交流;另外,可以关注好友及健身达人,获知他们的健身动态。

如keep软件,在健身结束后,同时使用app的用户可以相互打气、点赞,通过交流营造出共时性的健身氛围,催生出人人都在健身、好友陪我健身的虚幻感知;当好友或者达人们发布动态和性感的健身靓照时,无疑会给用户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如同一种虚拟的竞技,进一步激发用户的健身积极性,提升用户粘性。

(二)社交平台与经验分享

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健身爱好者在移动端交流的主要空间,他们会在这里晒出健身后的照片,或者转发分享健身类的经验、文章,使得健身文化在更大的圈子里传播蔓延。微博中的9图排布、动图发布,可以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眼球,三分钟瘦腿、五个动作练出马甲线等标题和内容更是迎合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极易形成传播矩阵。加之低成本的开启方式,带动了更多人了解并试水健身。

 

 

新浪微博数据中心显示,2014年11月1日至 2015年10月31日期间,新浪微博用户参与讨论话题类别分布如图4,有7680万用户转发体育类相关话题博文,3411万用户评论体育类相关话题博文,14511万用户点赞体育类相关话题博文,1413万用户收藏体育类相关话题博文。

微博的超级话题也为人们兴趣的垂直细分提供了讨论平台,其中与运动健身相关的超级话题有健身、瑜伽、健身爆照、每日健身日记等,供用户进行讨论和经验分享。如每日健身日记中,人们在健身打卡的同时,还晒出自己的健康食谱、瘦身成果,为健身增添了不少乐趣。

(三)健身也能变网红

网红可谓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独特景观之一。而随着健身领域的发展,同样催生了一批健身网红。

如微博名为许多语儿的90后美女老师,其健身照片曝光后引发热议;Instegram上的@couplegoals,被称为秀恩爱的典范,情侣二人因健身走到一起,并晒出一起健身的照片、视频,用甜蜜的狗粮圈粉无数。

 

@couplegoals

网红无疑是网络时代在某个垂直领域的名人,而名人的价值在于其吸引和调动关注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产品销售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名人依靠引发关注而产生商业价值。

健身网红一方面由健身业催生,另一方面,他们通过作为网红的个人影响力,引发了更多人对于健身理念的认同、对于健美体形的追求。

▍消费主义:是什么操纵了健身

当健身的队伍日渐庞大起来,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健身于我们而言到底是主动为之还是被动选择?

经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将身体及身体所参与的行为融入现代的审美视野。健身产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开始滋长。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曾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阐释了消费社会的概念,即人们的消费行为不是基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追求产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企业不仅生产了商品,而且通过广告、媒体宣传等途径制造了人们的需求。通俗来讲,就是饱暖思淫欲,使用价值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蠢蠢欲动的欲望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但健身又是如何与更好的自己划上等号的呢?

要想让某种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当然少不了媒体的助攻。在健身产业化的今天,若要追逐更大消费群体和利润,必然要通过媒体、广告进行宣传。一方面宣传的是产品的优势和差异性;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消费者心中埋下健身理念的种子,为健身贴上健康、时尚的标签,并推动其成为消费者的自然追求。

广告、宣传画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一种是线条优美、健康有型的健身美女照片,而另一种则是肥胖丑陋、滑稽搞笑的图片。前者力求营造完美身体形象,激发人们追求的欲望和健身的动力;后者则蕴含着一种身体恐慌文化,让受众产生负罪感、对肥胖的担忧,而出路就是进行消费,健康主义则进一步将这个行为个体化和道德化。

 

另外,在消费社会中,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鲍德里亚对身体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在消费社会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而健身恰好就是打造理想身体并实现自我认同的手段。一方面,健身可以成为社交的手段,比如:健身房里有偶遇的机会,晒健身图片到朋友圈可以获得关注和赞美等等;另一方面,通过健身来彰显自己健康、时尚、紧跟潮流,从而完成自我形象的建构。

 

于是,健身在成为通往健康与美的魔法通道的同时,也成为了健康与美本身。其适时的出现和涵盖的健康信息渗透到了每个人的内心,操纵着人们的生活,形成社会生活的一种奇特景观,人们对之趋之若鹜,很快便形成了一系列美丽工业的产业链。

▍女性主义:健身人群的变迁

 

微博指数:关注健身的人口特征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微博中,女性对健身的关注程度超过男性,虽然微博群体的代表性需进一步讨论,但依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提升了女性对健身的关注呢?

纵观中国从古至今对女性美的认知,可以发现女性美的内涵在逐渐发生嬗变。汉代的班昭曾在《女诫》中说: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钢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那时候,女性形象是柔弱的,扮演着刚强的男性的反面。汉朝赵飞燕被描述为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也可窥探出对瘦即是美。到了唐代,因为杨玉环的得宠,审美一时发生转向。但纵观古今,以瘦为美的审美观表现出压倒性优势。中国女性追求的瘦很长时间以来都是骨感美。

 

如尼采所言: 男性为了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媒体通过不断宣传女性身体的标准、意义和价值,使女性被物化并落入美丽的陷阱,一生与自己的身体为敌,将社会的审美标准作为塑造自身形象的奋斗目标。这种女性审美的缺席,使她们沦为男性的附庸。

进入21世纪的女性在政治、文化 、经济、艺术、体育等领域开始有更显著的破除二元对立等级的诉求,不仅追求男女平等,而且在更大程度上追求女性解放与女性特殊价值的实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加入健身的行列,通过健身塑造肌肉线条,达到一种健美的视觉效果。而肌肉此前一直是男性的代名词。这背后的推力,既是全球化加深,健身潮流和健美形象的广泛传播,同时也是女性主义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

 

Google Ngram Viewer: Feminism和Fitness从1800到2000年的词频变化对比

 

Google Ngram Viewer:健身、女性主义、女权主义从1800到2000年的词频变化对比

由图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健身与女性主义都表现出了同趋势的增长。

百度百科对女性主义的定义是: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 、妇女解放(女性解放) 、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其意义所在是揭露、抵抗与消灭社会文化在性别中贴上的标签。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著名论著《第二性》中鲜明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 。

 

当女性主义渗透进时代文化时,促使社会价值观发生转变,帮助女性实现自我觉醒,在各个方面追求自身的独立发展。这在审美和运动方面,则表现为,女性突破柔美、纤细的刻板印象与牢笼,拿起钢铁器械,去锻炼健美体魄。这在无形中撼动了男性权威,通过健身获得的肌肉与线条,是健康与力量的表征,传达出女性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对男性依附性的下降,闪烁着女性的自我解放与独立意识的光辉。

但女性主义并不是无视一切差别,而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性基础上实现的平等。就健身领域而言,针对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和审美差异,发展出了不同的指导方案,男性侧重力量与块状肌肉的练习,女性则在柔韧与线条美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