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新趋势
作者:刘天红 资料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18-09-18

编者按

近日,2018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与妇女发展、就业与性别平等、婚姻红利的性别差异、离异家庭子女发展、女性生活方式变化、女性健康服务等议题,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此次研讨会同时聚焦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指标体系的设计,对健康、教育、经济等各领域妇女地位调查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讨论。

近日,以新时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和妇女发展研究为主题的2018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与妇女发展、就业与性别平等、婚姻红利的性别差异、离异家庭子女发展、女性生活方式变化、女性健康服务等议题,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

教育、就业领域妇女发展问题回顾与探索

平等受教育权与平等就业权是影响女性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也一直得到性别研究者的关注。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梳理了近20年来教育领域女性发展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议题;对40年来的行业性别隔离状况进行测量;并研究了工资水平对男女两性劳动时间投入的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赵媛教授以中国知网所收录的相关研究论文为基础,对2000~2017年近20年间,教育领域关于中国女性发展研究的热点及重点议题进行了梳理。她发现: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等弱势群体的女性教育问题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相关论文占教育领域女性发展论文总体的45.77%,针对这一议题研究者提出的主要应对策略有加强女性教育培训、普及学历及素质教育、提高女性自我发展意识;女性教育地位与性别平等是研究者关注的第二个主要议题,促进教育公平是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此外,女性高等教育、女性成人/职业教育、女子教育思想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各自形成了相应的主要关注点。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慧关注就业领域行业性别隔离的变化趋势。她利用D指数和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40年来行业性别构成进行研究,发现:行业性别隔离程度总体增加了1倍;40年间,行业性别隔离程度增加年份是减少年份的1.71倍;性别和工作获得途径对性别均衡行业就业机会具有显著影响,有平等性别观念的女性容易在男性或偏男性行业就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张琪教授及其博士生吴传琦关注工资水平对男女两性工作时间投入的激励效应。他们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通过WLS回归与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女性劳动力工资激励效应比男性劳动力高出25%;男性劳动力工资激励效应随分位数增加表现为阶段式下降,女性劳动力表现为平滑式下降;在影响男女劳动力工作时间投入的其他影响因素中,家庭因素的性别差异较大。

婚姻家庭领域性别平等及子女教育问题新探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纵向分析,与会专家考察了婚姻对个体幸福感提升的性别差异的变化;通过考察离异家庭子女的表现,打破了离异家庭子女发展差、问题多的误解。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关注21世纪婚姻对幸福感提升作用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地位调查(CGSS)2003年至2015年9期数据的分析,陆教授发现:无论从时期、出生队列还是年龄的角度看,此前学界一直持有的婚姻红利的性别角色假设(婚姻对丈夫的积极作用比对妻子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仍然成立;迄今为止,尚无完整的证据表明,婚姻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正在发生变化,支撑性别角色假设的社会经济格局并没有随着时期或者出生队列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春泥关注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的表现问题。她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2、2014、2016的少儿数据研究了父母离异和父母婚内争吵对子女在学业、心理特征、人际交往、越轨行为30多个发展指标上的影响,发现:离异单亲母亲家庭子女和离异再重组家庭子女在上述指标上的表现几乎与婚姻完整家庭子女无异,甚至离异单亲母亲家庭子女在学业的一些指标上显著优于完整家庭子女;同时,在父母婚姻完整的家庭中,父母之间的争吵对子女在上述绝大多数指标上均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宋健教授分享了其关于婚姻家庭领域妇女地位的概念与测量的思考。她认为,目前尚缺少关于妇女地位的概念和测量的共识,其中妇女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地位在妇女地位体系中的定位等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女性生活方式变迁与社会融入

女性生活方式、女性健康、婚姻迁移女性的社会融入问题直接关系女性的获得感,也是探讨女性社会地位及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角度。

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文化、社会心理和人们行为的变迁,使得中国女性健康服务表现出极度的不均衡与不完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张凤荣教授关注大数据对推进女性健康的重要意义,构建了大数据治理中的女性健康服务满意度影响模型,并对女性健康与地区发展、社会安全、社会保障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行验证。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员马惠娣认为,当代女性生活方式正呈现多元、多样、多层等特点需求差异、代际差异、性别差异、观念差异、生产方式差异、文化传承差异、地域差异正改变着女性文化发展的路径。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反思当代生活方式,对提升女性社会地位与建立新的女性社会地位要素具有参照价值。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人口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李艳教授及其研究生闫永华关注农村婚姻迁移女性在嫁入地的适应问题。他们利用2017年4月在广东中山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从情感和行为两个维度探讨了农村婚姻迁移女性在婆家家庭及社区两个场域的适应问题。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背景给婚迁女性的社会适应带来挑战,经济因素和婆家家庭状况如公婆是否在世和兄弟数量也造成了婚前女性社会适应的差异。

此次研讨会同时聚焦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指标体系的设计,对健康、教育、经济等各领域妇女地位调查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