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设施看性别友善
作者:江隐龙 资料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发布时间:2017-07-31


  两性之间的权利义务,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前不久,广州地铁一号线于早晚高峰时段开始试点女性车厢引发热议。有人认为此举有利于保护女性合法权益,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严重浪费了通勤高峰时地铁运力。
  另外,女性车厢还被指有性别歧视之嫌:一方面否定了男性作为性骚扰受害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所有男性都有性骚扰者的嫌疑。
  两性之间的权利义务,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应当如何看待女性车厢这一新生事物呢?不妨先从历史上与性别相关的那些公共设施说起。
  第一个有性别属性的公共设施,大约要数公厕了。中国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厕所这一建筑,《周礼·天官》中有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的记载,这里的匽指的就是厕所。最迟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有公厕出现,《墨子·旗帜》中对此有着颇为详细的记载: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从这一段描述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公厕不仅简陋,而且是不分男女的。在路边外设一道屏障筑起垣就能当作厕所,其私密性可想而知。
  如今,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公厕有了男女之分。这一安排照顾到了不同性别者的各自需求当一个人看到公厕用烟斗、高跟鞋或类似的图样以示区分时,恐怕不太可能认为这是存在性别歧视的。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事情却在起变化:无性别厕所悄然兴起。无性别厕所,又叫中性厕所、性别友善厕所,指的是没有性别之分的公厕,可供任何需要使用者利用。有人不禁发问,按照这个定义,最初的公厕不都是无性别厕所么?
  无性别厕所的建立,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实用方面:因为生理差异,女性的如厕时间普遍比男性长,于是常常能见到女厕大排长龙、男厕空荡荡的情况。比起将男女厕所改建为3:2或是2:1的比例,无性别厕所无疑既能综合两者之间的平衡又相对节省资源。另一方面则与少数人(主要是跨性别者)的权利相关让生理男性的跨性别者使用男厕有些强人所难。
  再来说说女校。女校指仅招收女性的实行单性别教育的学校与此相对的还有男校。在中国当代,女校是稀罕事物,但在半个世纪之前,单性别教育占据主流,男、女校才是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弄潮儿。
  很多人看到女子无才便是德,便认为中国古代不允许至少是不鼓励女子读书。其实,这是个错误的印象。中国历朝历代均对女子教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男人学四书五经,女子也有女四书,只不过这种教育轻才艺而重妇德,比如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所著的《女诫》,教授的便是敬顺卑屈、孝顺曲从。再加上礼教中自古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男人不与女子一同授业,自然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了。
  相比之下,西方中世纪对女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就逊色很多。除了少数王公贵族,有机会请教师的家庭实在不多,欧洲各国女性识字率低得可怜。直到17世纪时,女性才渐渐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且最初仅局限于神学与女工。直到19世纪,女性读书才渐成气候。
  在西方国家,最初也有男女校区分。但到了19世纪末,美国男女混合学校已成主流。1917年,苏俄明文规定所有学校必须为男女混合学校。男女分校由此渐渐被男女混校所取代。
  不过,由于男女在学习方法、生活习惯上确有差异,同时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单性别教育理论还是在一些国家占了上风。欧洲的比利时、英格兰;亚洲的新加坡、韩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是女校比率颇高的国家当然,在男女分校、各自接受教育的同时,男校女校间也会定期举办联谊活动,以增进与异性的沟通。
  再说回女性车厢。女性车厢是随着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涌现而出现的。
  历史上最早的女性车厢是1912年日本中央本线的花电车,其运营目的是为了保护沿线就读女校的女学生免受性骚扰之害。日语中有个曝光率颇高的词汇痴汉,指的是在公共场合进行性骚扰的男子其中热衷于在电车上猥亵女性的便是电车痴汉。日本专门为此设定了《防骚扰条例》。
  除了花电车,日本还曾设立过妇女儿童专用车厢。二战后,日本经济陷于谷底,不从事生产的日本传统女性纷纷加入职业女性的行列。然而当时的公共交通设施相对简陋,在严重超载的情况下,妇女儿童极易受到伤害,几次踩踏事件发生之后,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妇女儿童专用车厢,并通过法律条文禁止男性入内,违者会受到罚款甚至拘留等严惩。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妇女儿童专用车厢在1973年成为历史,而花电车则一直沿续下来。
  脱离时代背景去考量某一制度的优劣,很难得到理性的答案,女厕、女校与女性车厢都是如此。人类文明曾经长期处于男权社会之中,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一定程度上模糊性别差异的制度有助于人们更加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而明确性别差异的制度则通过弥补女性生理上的弱势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所以,女性车厢的出现,会不会让你感受到性别友善呢?先别着急回答这个问题,你我的答案,终将汇入这个社会前进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