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妇女群众的组织
作者:倪婷 资料来源:中国妇女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7-5-2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发挥妇女组织的特殊优势,对农村妇女实施了最大限度的组织与动员,各种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纷纷建立,成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障。 

    一、广泛组织妇女
    1.把组织妇女群众作为党的重要任务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不断加强对妇女群众的组织以及对妇女工作的领导,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上加强中央妇委力量,1939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中央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要求充分重视妇女群众在抗战建国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最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无组织的现状,1937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妇女工作大纲》,将注意发动与组织劳动妇女作为共产党妇女工作的路线。1939年,中共中央妇委在《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中,特别指出动员组织农村妇女参加抗战的重要性:必须认清,目前关于兵役问题、生产问题及帮助军队和反对敌寇汉奸等问题的有效解决,离开广大农村妇女的动员和组织是不可能的,强调将妇女群众组织起来,‘组织就是力量’,谁妨害和轻视这个工作谁就是动员妇女抗战和争取妇女解放的罪人,将建立各种各样适合当地当时妇女需要的新的妇女团体作为妇女运动重要的任务,在具体的方法上,要求向广大农村妇女进行艰苦繁杂的教育、动员和组织工作。

    2.多种形式组织妇女群众
    共产党要求把一切民众分别地组织在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各种民众团体之内,采取自愿加入的方式,并经过宣传教育和实际的工作,去启发民众加入某种团体的要求。1937年7月、9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先后发布《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和《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在农村妇女集中的地方组织妇女救国联合会、各界妇女联合会等妇女群众组织,并要求凡年满15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加入。冀南抗日根据地将普遍组织民众于各类战委会、农、工、妇女、学、商各救国总会及自卫队等抗日团体之内作为八大方针之一。
    各根据地的妇联会或妇救会团结了相当广泛的农村妇女群众,1941年,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西北等7个抗日根据地妇联会或妇救会会员平均占妇女总人口的12%,到1942年,根据地妇女团体的会员达253万人,成为仅次于农救会的第二大群众团体。
    除了妇联会、妇救会等基本妇女群团组织之外,共产党还尽可能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妇女民众组织。除了农民协会,共产党还组织俱乐部、女学生读书会 、女教师联合会 、姐妹会 、母亲会 、婆婆会、妇女自卫军 、女儿童团、看护队、洗衣队、慰劳队、运输队、青年女农民识字班等各种形式的农村妇女群众组织,大力支持妇女组织以不同形式向社会下层延展,努力把分散的、众多的、个体力量弱小的妇女群众凝聚在不同的组织之中。据统计,陕甘宁边区绝大部分民众参加了群众组织,每人至少加入了一种组织,有的还加入了两个以上的团体,70 % 以上的妇女加入了妇女救国会。

    二、改进妇女组织方式与工作作风
    1.深入调查研究

    在抗战初期,为适应广泛动员妇女群众参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势,妇联会、妇救会等妇女群众组织的建立往往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形式,由于战争动员的频繁而忽视了妇女群众组织中应有的民主作风。共产党注意通过妇女群众组织中的党员和党团来实现党的意志,巩固和扩大党的影响,但同时反复强调党不能包办代替妇女群众组织的工作。邓小平在关于根据地建设的讲话中指出,群众团体的工作应由群众团体自己去讨论和执行,群众团体的责任是在党的政治领导之下,独立地去进行发动、组织与教育群众的工作,干预、包办群众团体工作的方法妨害了群众的自觉性,使群众不会相信自己的伟大力量,更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提高妇女群众参加组织的自觉性。1942年,中央妇委书记蔡畅在讲话中指出,妇救会或妇联会的领导机关中虽然吸收了很多非党妇女干部,共产党员却占了10%以上,这样使妇女群众组织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容易党化,不能与广大群众有更密切的联系。
    根据此种情况,1942年5月,中央妇委向各根据地发出了进行调查研究的指示,各根据地相继组成妇女生活调查团,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发现,根据地的妇女群众组织存在着根据主观意图成立团体,对妇女群众作不必要的动员,组织形式化、工作一般化,缺乏充分的群众观点、缺乏真实的群众基础、缺乏深入下层与群众打成一片等脱离妇女群众的工作作风问题,使得妇联会、妇救会等组织不能成为真正有广大群众基础的组织。

    2.改进妇女群众组织形式,切实保护妇女群众切身利益
    在政治上,将妇联会、妇救会等妇女群众组织规定为照顾各阶层妇女利益的群众组织,注重改善各阶层妇女群众生活和地位。在组织上,根据地民主政权中推行三三制后,中共中央妇委注意吸收大批非党妇女领袖或积极分子参加妇女群众组织领导工作,并规定中共党员在领导机关中不能超过1/3,以使妇女团体成为广泛的群众组织。华北抗日根据地就改变了妇救会入会条件过于严格的做法,改善了将党内的一套作风拿到妇救会中来实行的情况。194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中,要求各地妇女工作作风、方式、方法要有彻底的转变,从农村妇女群众的真正需要出发,纠正过去有名无实的组织方式,以生产合作来组织妇女群众,从改善妇女经济地位入手使其摆脱封建压迫,从而维护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特殊利益。
    由于中国共产党不断纠正妇女运动中的偏差,使根据地的妇女群众组织不断地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妇女群众组织成为连接党与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一方面在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下,发动、组织与教育妇女群众为根据地建设与抗日战争民族斗争贡献力量,一方面成为代表和反映妇女群众意见的有效渠道。谢觉哉在谈到根据地妇救会等民众组织的作用时,就指出:各民众组织都有他自己的组织,讨论并解决他自己的利与害问题,两口子吵嘴、家婆虐待媳妇……等属于妇女的,去找妇救会。那些应兴应革的事,群众团体已讨论烂熟,而各群众团体的领导者又直接参加各级政府委员会,把他们的意见随时反映到实际政治中来。
(作者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