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88的中年女子”触痛了谁
作者:凌岚 资料来源:腾讯大家 发布时间:2017-02-19

    导读
    把三十多岁的女人称作老, 跟整个社会蔓延的逼婚,逼嫁的压力不无关系, 旁敲侧击地暗示到时候了,你可以放下身段折价处理了。
    美国女性研究者在对种族, 性别的解构主义研究后,把同样的分析批评方法论用来研究衰老。2007年出版的《文化衰老》(Aged by Culture), 作者是女性问题研究者,文化批评家玛格丽特·古丽特( Margaret Morganroth Gullette)。虽然有争议,这本书在美国思想界已经是标杆地位。
    在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衰老从中年开始,那时人生变残了,你的中年危机也就开始了。古丽特通过大量论证,认为这种社会普遍共识的衰老是一种经济竞争下的政治性策略,它调动社会文化的一切话语来系统性地暗示中年人衰老的开始, 告诉他们,人生开始走下坡路啦。古丽特认为,中年人跟下一代之间的代际冲突实际上是经济冲突, 凸显的是美国社会中普通人寿命增长后社保基金和医疗的沉重压力, 普遍共识是到2035年美国的社保基金如果不破产,也将入不敷出。她试图证明,所谓的中年危机为开始的人体的衰老,在染色体基础的生物学上并不存在;社会之所以用文化暗示来提醒个人这个中年危机的存在,说白了就是想让中年人下课,下岗, 给年轻的廉价劳动力让路。衰老,是社会的阴谋。

    不是你老,是社会告诉你老了,你该靠边站把位子/粮食/工作/空间让出来给比你年轻的, 这个道理,在一部日本经典电影《楢山节考》里有极端化的反应。 唯一的区别,这部最早诞生于1958年年的日本电影比古丽特的衰老理论早了半个世纪(注:电影有几个版本,现在流行的是今村昌平于1983年重拍版)。电影说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日本古信州贫困部落民山区的风俗,老人到70岁时必须由子女背着上山,拜楢山神。所谓拜山神,其实就是把年龄到70岁的老人送上荒山扔掉,让他们在山上自生自灭,自己饿死。弃老仪式的目的是节省一个人的口粮,因为村里粮食是稀缺资源。
 


今村昌平版《楢山节考》DVD封面

    拜楢山神这种可怕仪式发生的年代,据原著作者深泽七郎,在日本的部落生活制时代。当时因为岛屿生产力低下,需要节制人口,男孩中只有有长子才可以结婚生子,送老人拜楢山当然也是为节制人口,少一张吃饭的嘴巴。部落民是日本封建时代的贱民,1871年封建等级制度被正式废除,但是对部落民的歧视在日本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拜楢山神仪式可以算文化衰老的极致了吧。电影中的老母亲阿玲一口好牙,却自卑到不行。村里人的共识是人老到无法创造社会价值的时候,多吃一口饭, 多消耗一分资源就会被同村人争相病垢, 在这种同村舆论的压力下,阿玲最后下决心在石磨上把牙磕掉。村里人对尚能饭否的老人冷嘲热讽,就是村里这个封闭环境里文化衰老, 属于民间舆论共识, 这种共识决定阿玲衰老, 跟她的牙齿和身体无关。到70岁必须上山被遗弃,如果老人不愿意上山就会受到家人的凌辱虐待,最后也会被杀掉。阿玲母子对村里的衰老指令,最后还是get到了,否则她也不会自觉地把牙在磨上撞掉。阿玲主动撞掉门牙,因为她担心儿子不愿意背自己上山,儿子的父亲就是因为不肯背老母上山而遭到村里人嗤笑。为了避免这个丢人的懦弱行为在家里再次出现,阿玲主动出手,帮儿子解决心理上的障碍, 她要让自己变老。可见文化衰老的传统,是需要代与代之间共同维护,阿玲自己也是这个传统的积极推手。


今村昌平版《楢山节考》剧照

    送70岁老人拜楢山神的封建东洋传统,属于丛林社会的做法,物竞天择,把失去劳动力的人合法去掉。古丽特理论所揭示的西方社会文化衰老这一套,比东洋的楢山节考要文明,含蓄得多,但基本内涵没有变化,最可怕的是年龄段还提前了。老母亲阿玲70岁被送上山待死,西方社会的衰老政治从中年开始提醒人生走下坡路。

    这两天中文网上两则消息,把文化衰老的门槛再度提前。第一个消息,越南女子对金家大少在马来西亚机场喷毒药,痛施杀手。这个越南女子, 生于1988年,在新闻媒体里被冠上中年女子, 引起网上80后一片哀叹, 仿佛随着金正男去的,还有无数80后妙龄女子的青春。微博上有人说,金正男事件我唯一关注媒体报道的点,就是行刺人被描述为1988年的中年女子。 雪上加霜的是一篇采访歌手赵雷的文章,被读者深挖了出来:赵雷母亲 34岁老来得子, 这个34岁老来得子的标签更是轰动。这本来是作者的笔误,哪想到中文读者尤其是女读者在年龄的问题上极其敏感, 这一句话引出的地震远超过原文…这两则新闻碰巧都提到年龄这块玻璃,互动后赫然形成中国媒体的文化衰老指令,主要还针对女性的, 对男性要宽容得多。读者get到了吗? 当然,哀鸿遍野,情何以堪。



马来西亚警方公布的越南女子资料

    之前在另一篇小文里提到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加速折旧现象,离了婚的女人身价一落千丈,变成负资产, (见《以邓文迪为榜样的说教,都是耍流氓》)。加速折旧也好,34岁老来得子也好,无意间透出国内流行的文化衰老的共识,这个共识下的女性衰老跟女性自身的健康,身体条件无关。说你老你就是老,说你不行你就是不行,但当真把衰老指令提前到34岁, 还是蛮吓人的。这个超前,等于把30岁阶段生活希望都给剥夺了。不知道国内多少女性买这个衰老帐。

    年龄这道套在中国女人头上的紧箍咒, 随着经济和国力的强盛不仅没有丢掉,反而更加紧压。国外曾经提倡的人生从40岁开始已经被人生从60岁开始这更加励志的话代替,而国内并没有这种觉醒。购买力,生产力的强大,时尚跟风,唯独对待年龄的态度,这点上国内不仅没有跟随国外潮流的意思,反而落后于中国70年代到80年代的观念。家中的前辈,眼科医生,退休后被医院返聘,重新拿起手术刀一直到70多岁还工作不止;另外一个芜湖最好的脑外科手术医生,今年已经八十岁了。这些人都是在经历青年时坎坷后开始人生的第三段的普通人。他们的子女是我们,他们的孙辈是现在被已经被叫老,想想真是荒诞, 孙辈被称作老人, 这些尚在努力工作的祖父母们置于何地?

    把三十多岁的女人称作老, 跟整个社会蔓延的逼婚,逼嫁的压力不无关系, 旁敲侧击地暗示到时候了,你可以放下身段折价处理了。这种文化衰老是单独给女性备下的迷魂汤,男人三十四十都还是一枝花呢。想想苏东坡吧,感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即公元1075年,他诞生于公元1037年,填这首江城子的实际年龄是38岁。他还左牵黄,右掣苍出门打猎呢,自夸会挽雕弓如满月, 哪里坐实了那个老字?在中国关于老年的文化迷思,是分男性版和女性版的,男人尤其是占据食物链条优越地位的男人永远不老,青春永驻,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而古丽特结构出的西方社会的文化衰老,对男女一视同仁,要老大家一起老。
    给国内的女性朋友提个醒,不要喝那碗迷魂汤, 老的是他们,不是我们。


作者简介:
凌岚,本名谢凌岚,1991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1997年纽约市立大学MBA毕业,1997年起就职于纽约的对冲基金和能源产品交易公司,从事大宗商品市场分析;现居美国东北岸;写字是一生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