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性别平等的科学活动促进科学文明的繁荣发展
作者: 发表报刊:中国妇女报 原刊期号:


随着2023年诺贝尔奖的陆续揭晓,女科学家再次成为科学界和大众关注的热点。10月2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

考里科和吕利耶两位女科学家的获奖,让人们对于女性科学家的讨论和思考更加热烈,也让人们对于实现科学领域的性别平等充满期待,而性别平等正是科学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


  客观性是科学文明的核心原则

科学文明是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精神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明强调科学知识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求科学必须具有客观性和中立性。开展性别平等的科学活动正是科学文明的内在要求,排除性别偏见是科学保证其客观性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然而,纵观科学发展史,科学一直处于由男性主导的状态,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特征,由此导致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缺乏充分的中立性与客观性,这是对科学文明内在要求的偏离。

科学是“人类积累的反应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文明是关乎科学的文明,具体指人类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精神产物,其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因素。唐君毅先生认为,科学文明,或者说科学精神起源于“现代科学之父”弗朗西斯·培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而培根之仿天国建人国,即要人重自然知识,求征服自然,由此而开启近代实用科学之精神。此即文艺复兴时之技术艺术中,重塑造自然之精神之一推进,再加上近代理论科学之成就,而有近代之科学文明”。

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客观性是培根科学观的两个核心。一方面,他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类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自然的规律,也即科学知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征服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597年,培根在《沉思集》中写道:“知识本身就是力量”,其在《新工具》中还有“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的表达,这些语句都在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把科学知识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培根还强调科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中立性,认为科学家必须尽可能地排除或者压抑个人偏见、不成熟假说、个人愿望与倾向等人为的因素对科学的干扰,从而确保科学的客观性。科学与科学文明发展至今,这两个核心原则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科学文明强调科学知识重要性,将科学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文明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要求中立、客观地获得和运用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随着科学与技术逐渐融合、趋于一体,科学文明对于客观性的要求也适用于科学技术的生产和运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学文明强调客观性,但其在诞生之初就包含了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在培根的科学观中,女性与自然一样是被男性认知的客体,不具有主体性,当培根将科学知识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掌握科学知识的男性与被观察、被认识的女性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也被建构起来。这种科学性别偏见延续至今,对科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性别平等是科学文明的内在要求

科学文明强调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要求开展公正、无偏见的科学研究,保证科学不受到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其中包括基于性别、种族、宗教、文化和国籍等原因的偏见。因此,去除科学中的性别偏见、开展性别平等的科学活动才能符合科学文明的核心原则。然而,从产生发展至今,科学仍然没有实现完全的客观性与中立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科学中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宏观来看,几个世纪以来,科学长期由男性主导,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排斥在外,可以说,人类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忽视和歧视女性的历史,因为“女性对科学研究的贡献被系统地剔除出了科学史”。具体来看,科学知识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也都偏离了科学文明对客观性与中立性的要求。

当下,科学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科学技术的影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现在的科学技术依然存在性别歧视。20世纪中后期,女性主义者开始关注“性别与科学”议题,研究内容就包括对科学是否具有客观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女性主义者普遍认为,男性在科学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妇女被隔离在外,这样的科学是带有偏见的、不客观的,甚至这些科学偏见“早在科学假设的生成阶段就出现了”。男性学者也同样发现了这一问题,比如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就指出:“科学判断的客观性从要求方面来讲应当面向全人类,但其‘真实的历史构造’却是‘完全男性化’的。”

由于女性主体性和性别视角的缺失,不客观的科学会带来诸多消极效果。性别数字鸿沟的出现就是典型例证,2023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性别数字鸿沟正成为性别不平等的新面孔”。比如,不合理的算法非但没有呈现社会事实、解决偏见,反而在数字空间和现实世界放大了性别歧视;基于男性患者医疗数据做出的治疗决定可能损害妇女的健康;在汽车行业,基于男性身体的安全保护设计可能无法为女性提供适当有效的保护,甚至危害女性的安全;网络空间正在成为妇女和女童被男性监视、攻击、控制或者诋毁的场所;数字技能不足导致妇女和女童没有足够的社会竞争力,使她们更容易陷入贫穷处境等。


性别平等促进科学文明的繁荣发展

指出科学存在性别偏见、缺乏客观性的问题,不是要掩盖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科学技术和创新一直都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人类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改善的同时也带来新的严峻挑战,而这些挑战都源自科学中的偏见与不客观。因此,开展更加平等的科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性别平等的科学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下,在“由男性主导的世界和男性主导的文化”,特别是“以男性为主的”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全球妇女和女童权利在取得多年渐进式进展后出现倒退”。因此,古特雷斯希望国际社会为妇女、女童和世界勇往直前、改变这种现状。他呼吁所有领导人采取措施促进妇女和女童的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开发和使用符合人权和性别平等观念的算法以及其他有效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都在于增进女性在科学中的主体性与参与度,改变科学中性别视角缺失的现状。

开展性别平等的科学活动,是科学文明发展的需求。客观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文明的核心原则,但目前科学和科学文明都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带有性别偏见的、缺乏女性视角的科学必然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忽视女性主体性的科学文明也违背了其本身关于客观性的核心原则。因此,消除科学中的性别歧视,开展性别平等的科学活动,是科学文明的内在要求,而在科学文明中纳入性别平等,充分赋予女性主体性,是科学文明自身不断发展以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的、更高级的需求。


来源 / 中国妇女报

作者 / 王海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博士;张瀚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